2024年12月28日,第六届“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侨乡研究”研讨会暨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创设30周年纪念会在五邑大学举办。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原所长张春旺研究员,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李明欢教授,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张应龙研究员;五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文华教授,五邑大学原校长张运华教授,五邑大学原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张国雄教授出席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嘉应学院、韩山师范学院、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云南红河学院、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和五邑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30年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共同展望中国侨乡研究未来方向和路径。云南大学、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温州大学华侨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东盟研究院等发来贺电。
陈文华在致辞中指出,侨文化学科立足侨乡,在服务侨文化传承创新中实现学科及其平台的茁壮成长,更在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文化战略上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有力推动江门成为全国侨乡文化研究高地。他希望“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按照学校“12345”新发展战略,锚定“侨特色鲜明的新文科”建设目标,将“侨乡文化与遗产”“区域国别学”两个学科紧密结合,凝聚全校文科力量,拓展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水平,培育学科核心竞争力,致力打造具有全国甚至全球意义的项目和学科,促进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传播与交流,推动学科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作出新贡献。
张运华作了题为“‘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研究30年”的报告。他深情回顾了“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建设30年来砥砺前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重要成果和感人事迹,总结了侨文化学科发展的宝贵经验,提出了未来奋斗的方向。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原所长张春旺研究员,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张应龙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安山教授,韩山师范学院中国侨乡文化(潮汕)研究中心黄晓坚研究员,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教授,温州大学华侨学院院长包含丽研究员,云南红河学院云南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何作庆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段颖教授,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林书红教授,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唐若玲教授等从侨乡文化研究学术经验与未来方向、华侨华人研究与区域国别学、各地侨乡文化研究的学术成就与工作重点、侨乡研究的理论思考等方面展开讨论。各地学者一致肯定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在全国侨乡研究和侨乡文化创造性转化中所起到的引领示范作用,希望该学科三十而立,成为新时代新发展的新起点、新契机。
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李明欢教授作会议总结。她对五邑大学30年来在侨乡文化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指出,近30年来侨乡文化研究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新时代下要把侨乡多元文化的拼图拼成具有世界意义的图像,为国际移民理论研究作出中国学者的贡献。
会上播放了《侨乡、侨校、侨学科》回顾短片,一帧帧历史照片,呈现了侨文化学科建设者们30年拼搏进取的身影,学科茁壮成长的历程,海内外学者和乡亲对学科发展的鼎力支持。1994年5月4日,五邑大学成立“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由此诞生,该学科由最初的校内各学系人文社科学者组成的“兴趣共同体”到成为学校重点扶持方向、重点扶持学科,再到广东省重点学科,拥有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省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多个重要科研平台,并发展成为全国唯一的新兴交叉学科“侨乡文化与遗产”,在支撑学校“侨校”特色,奠定文化底色,服务广东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战略,服务国家重大涉侨文化项目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文/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图/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