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媒体报道 >> 正文

侨批文物的精神内涵

发布者:吴捷 [发表时间]:2024-02-28 [来源]: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 刘 进

提 要

侨批是中国近代以来华南沿海地区产生的跨国移民文物,记载并见证了百年来侨胞群体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砥砺前行、追梦圆梦的壮丽诗篇。侨批把千千万万的侨胞小家庭与大世界联系在一起,透过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市侨批文物馆时指出:“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这个重要讲话精神,揭示了侨批的时代性、民族性、精神性,是研究和传承侨批精神内涵的根本遵循。

何谓“侨批”文物?

“侨批”亦称“银信”,是近代以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外侨胞主要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国内眷属的家书(信)和汇款(银)的统称。“批”是广东潮汕和福建闽南方言对“信”的称呼。1979年侨批业务归口中国银行管理,作为递送侨汇和家信的“侨批”机构和方式不复存在,但侨胞为国内亲人通过现代金融机构汇款并未止息,通过邮局寄送家信一直持续到2010年前后互联网通信方式普及。

侨批中的“银”是海外侨胞的血汗金钱,是近代以来海外侨胞改善家庭生产生活、推动侨乡形成乃至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信”是维系海外内外同胞情感的纽带,也是现代化信息、思想传递的重要方式。近代以来华侨华人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贡献,“侨批”既是贡献者,也是重要的见证者。

侨批既是“文物”,又是“档案”。2013年6月,在中国档案局的主持下,广东和福建两省将公藏机构保存的16万件侨批档案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记忆遗产”即“档案文献遗产”。保存在档案馆中的“侨批”是“档案”,而在保存在博物馆中的“侨批”则为“文物”,均属于“世界记忆遗产”,两者兼具“文献”和“文物”的特质。

彰显海外侨胞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和坚守

侨批的数量是巨大的,据档案记载,1950年代初期,广东省每月侨批数量高达30万封-50万封。每一封侨批是中华文明的雨滴,一个家庭的侨批是涓涓溪流,涓涓溪流汇聚为承载中华文明的汪洋大海。

侨批鲜明地体现出海外侨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热爱。侨批传递的是亲友之间浓郁的血脉亲情,每逢春节、长辈生日等重要节点,华侨总要汇上一笔过节的费用,用大红信纸写上问候和祝福的话语。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初六日,美国华侨黄宽悦、黄信芹给胞兄、叔父黄宽式的信中说,“今日我等得居美地者,全赖胞兄、伯父提拔之力也,我等刻刻在心,未尝敢望也”“适胞兄、伯父寿届六旬,正欢喜之秋,我等愧不能亲躬叩贺万岁,唯有共付来七二银二十大元,乞为收入,暂作赆仪”,中华民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德跃然纸上。

侨批中记载了海外侨胞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华侨把自己称为“唐人”,把侨居地中国人聚居社区称为“唐人街”,把中国家乡称为“唐山”,把返回家乡称为“回唐”。汉唐盛世是中华文化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之一,近代的侨胞虽然在侨居地受尽欺凌,西方文化在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的加持下一种霸气十足,但是侨胞群体仍普遍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充满自豪感和自信,以“唐人”身份而自豪。1936年7月2日,加拿大华侨曹惠民给母亲赵氏的信中说:“我等兄弟北南奔逐以谋衣、食、住三大要素。今经营异地不觉三十秋,仍归期无定。述说家中独居者悲苦事情,劝其携子女归国,返祖国读书,感受祖国文化,完成中国人格,方能有用,否则不中不西,不知中国为何物。”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的魂,中华文化支撑着他们在海外拼搏奋斗,也把他们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凝聚在一起。

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侨批源自无数侨胞及其眷属,绵延一百多年,不同家庭的侨批叙事重点各有侧重,但记载侨胞践行和坚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上有诸多共性,最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炽热的家国情怀。侨批产生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遭受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他们被迫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谋生,在侨居地遭受法律排斥和种族歧视,深切体会到一个团结、统一和强大的祖国对于海外游子的重要性,因此在近代以来的民族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海外侨胞成为最积极的支持者、参与者、贡献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百年来侨胞与祖国命运与共,渴盼并积极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居功至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二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具有连续五千年的文明史的重要文化基因,侨批见证了无数侨胞为了追求美好生活,改善家人的生存境遇,实现人生梦想,克服千难万险到异国他乡谋生的“敢闯敢干”壮举。每一封侨批都记载了侨胞在海外披荆斩棘、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品格。古语云:“成由勤俭败由奢”。“银”是华侨勤劳、勤俭的结晶,华侨的“信”中则不断叮嘱子弟要以勤俭、勤劳作为立身之本。一些华侨还将勤俭这一中华民族美德刻制在木质对联,常年悬挂在家门上,如“勤俭兴家、富强立国”等等。

三是“和为贵”思想。“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重大特征。华侨在家信中反复叮嘱家人,要家庭和谐,邻里和睦。这是他们对家人的愿望,也是他们在侨居地的处世哲学。1925年11月29日,美国华侨黄久传给兄长黄杏传的信中叮嘱:“年来妯娌平素敦睦相爱,未有间言,虽有小嫌,亦要化除意见,免启阋墙之争而启外人之侮为要。”侨胞们追求和平、和睦、和谐,侨批中处处体现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性。

当然,侨批中显示的侨胞表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格,诸如孝敬长者、重视家庭,传承良好家风家教等等,还有很多,此处不赘。

揭示中国人吸纳融汇世界先进文明的胸襟

侨批记载了不少侨居国的新思想、新发明、新发现,也推动这些世界先进文明信息在家乡和祖国的传播和推广,侨批所记载的侨胞引进和推广侨居地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思想的具体行为和实践,推动了侨乡乃至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以侨批的递送为例,北美华侨身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很早就采用银行与民间递送机构相结合的方式汇款,1888年农历二月,谭开椒等由美国寄给广东新宁县(今台山县)家眷的侨批中说:“现由猫失地银行汇来昃纸壹张,伸银五佰大元,付回香港金祥泰开华兄收,转交文任收入。”“昃纸”即英文“cheque”(支票),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封记载通过购买银行支票寄送侨汇的侨批,这说明侨胞善于吸纳先进的金融方式,而不是一味依赖民间递送机构“侨批局”完成信款递送。同样在1880年代,有商人从广东江门托运中药材到香港时,通过保险公司进行投保,美国华侨在书信中详细记载了购买保险的经过和保障收益情形,这都是对于现代金融方式的主动接纳。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在香港和内地最早的华资银行,大都由华侨集股创办,民族资本创办的华资银行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

侨胞随侨批寄送的往往有英文报纸、明信片、画报等等,这些文化产品使侨乡青年子弟接触到最新的国外工业发展、科技教育进展。书信是也会记载侨胞在海外见到的各种新鲜事物,1933年5月,一位美国芝加哥华侨在信中写道:“现年本埠开百年进步展览会,六月一号开幕,如欲观世界新发明,请祈早来可也。”1930年,华侨伍于瀚在信中讨论家乡的新模范村建设事宜时提出要“电灯、自来水可以一齐并举”,建设成功则“入其乡如仙境”。华侨把当时先进的文明创造引进了乡村社会。

近代以来,出洋谋生的侨胞大都是普通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一些人还是文盲。他们走向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并没有故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纳、融会世界先进文明,并主动将其引进家乡和祖国,这深刻地显示出,由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普通中国人在文化上是开放包容的,并不会盲目排外,这突出地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侨批”是千千万万侨胞的创造物,侨批的精神内涵,就是海外侨胞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时代,侨批已成为海内全体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全人类共同珍视的世界遗产。侨批是赓续中华文脉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当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皇家永利侨批的重要论述,深入挖掘和传播侨批中的动人故事,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侨汇档案整理与研究(1915—1992)”成果,项目编号:19ZDA209】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4年02月27日 版次A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