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媒体报道 >> 正文

做深做透理论研究 生动讲好侨批故事

发布者:吴捷 [发表时间]:2021-12-21 [来源]: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60名专家学者共商侨批文化保护活化

在台山银信纪念广场,耸立着20根“银信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侨批保护研究与价值推广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12月11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广东省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五邑大学共同举办的侨批文化与华侨精神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活动为设在五邑大学的华侨华人文化研究院、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揭牌。

此次研讨会,是“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成功以来,首次侨界、档案界、文博界、学界以及政府部门与民间收藏界齐聚一堂的盛会。60名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学者共商侨批文化保护活化,弘扬华侨精神。

侨批保护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侨批”亦称“银信”,是指近代以来海外华侨华人主要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国内眷属的家书(信)和汇款(银)凭证的统称,其基本特征是银、信合体。侨批广泛分布在广东潮汕侨乡、五邑侨乡、梅州侨乡和福建泉(州)漳(州)厦(门)侨乡,以及海南侨乡,是华侨华人历史、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记录和见证。

“侨批文化蕴涵的华侨精神可以概括为热爱祖国、情系故里的家国情怀,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笃诚守信、讲义修睦的高尚品德,融通中外、博采众长的人文特质。”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隋军说。

拥有“中国第一侨乡”美誉的江门,有着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侨文化,其中就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五邑银信)。五邑银信作为“侨批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着江门与海外文化交流交融的珍贵历史。

2013年,“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批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据各收藏机构列入侨批申遗文本中的侨批数量资料显示,约15万件侨批列入申遗文本,其中江门就有约4万件。这些侨批中,最早的是光绪九年(1883年),也是出自五邑地区的家书。

研讨会上,广东省档案馆副馆长黄菊艳、福建省档案馆巡视员林真总结了两省从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尤其是从2013年以来,在抢救整理、政府立法、科学研究、文宣出版以及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并对新时代侨批保护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举措进行了阐述。

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成为世界记忆遗产以来,广东、福建两省侨批档案主管部门、收藏单位和高校研究机构在保护、研究、活化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建章立制,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成效显著。

在银信的活化利用方面,江门进行了不少探索。比如,台山市银信博物馆及文旅集团推出了一系列笔记本、帆布袋、陶瓷杯等文创产品;台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精彩侨乡”App专门设置“云书信”栏目,展示“最美家书”;开平市博物馆将23件(套)馆藏银信进行IP授权,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文创产品。

加强侨批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侨批是江门与五邑华侨华人密切交往与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隋军指出,新时代侨批文化保护要讲好爱国爱乡故事、拼搏奋斗故事、文化传承故事、民心相通故事,弘扬华侨精神,推动新时代侨批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上,广东、福建两省侨批博物馆以及民间侨批收藏家在会上献计献策,就如何活化利用、保护好民间收藏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建议。

世界华人研究学会会长、厦门大学教授、暨南大学特聘教授李明欢说:“侨批不仅是华侨华人和侨乡的珍贵遗产,也是近现代以来国际移民书信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将侨批研究放在国际移民书信遗产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具有特殊意义,尤其需要坚持发展。”

侨批作为纸本文献如何更好让民众感知,如何将侨批丰富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台山市银信博物馆、世界记忆广场学术负责人、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刘进说:“申遗以来,广东、福建两省创办了一批侨批博物馆,汕头、江门建设了世界记忆遗产广场,让侨批走进大众的文化旅游生活。下一步应该加强侨批文化的文创发展,加强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加强侨批文化的展示传播。”

对侨批的开发利用要坚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黄菊艳建议,可探索侨批展览出海、侨批文艺作品出海等方式,积极推动侨批利用成果走出国门,扩大世界影响,让海外华侨华人艰苦创业、心系祖国、乐于奉献的精神继续发扬和传承,引导和激励华侨华人在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研讨会期间揭牌的华侨华人文化研究院由我市推动成立,下设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该研究院依托五邑大学的多学科侨文化研究力量,整合江门市、广东省和国内外各方面的侨文化资源,开展省内外、境内外合作交流,对华侨华人文化和侨乡文化进行科学研究、活化利用。借助这一研究平台,我市将全面开展侨批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并推动侨批文化活化利用等。

声音

世界华人研究学会主席、厦门大学 教授、暨南大学特聘教授李明欢: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中国侨批学

侨批研究怎么自下而上书写历史,见微知著探讨华侨精神?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是“业”。侨批业,折射的精神是诚。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正不断走向世界,侨批这一民间金融网络对于当今的国际金融体系有什么时代意义?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经验、教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值得深入探讨。

第二是“银”。侨批折射的精神是惠。侨批在历史不同阶段都体现出互惠互利的精神,华侨华人汇款回乡,不仅帮助家人,也带动了地区乃至国家的发展。侨批汇款的数量、用途、来源等,都是侨批文化中应当深入研究的内容。

第三是“信”。书信折射的精神是情。它是华侨华人家庭跨国联系的重要渠道,包含了非常深刻的情感和内涵。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联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成功举行两届国际移民书信研究学术会议,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侨批文书整理与研究”,在“信”的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

今后中国的侨批研究工作应该更有规划、有目标,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侨批学,在学术舞台上发出更好更强的中国声音。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

通过研究侨批 讲好中国故事

通过总结华侨华人的奋斗史,可以激励新一代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承好中华民族精神。

侨批文化折射了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爱家的精神,通过研究侨批,讲好海外侨胞、中国人民和谐相处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为传播好中国精神做皇家永利工作,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好地促进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交流传播。

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侨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江门正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开展一些重要的学术活动。我建议,江门可以依托碉楼文化作为重要基础,在挖掘侨批文化方面形成整体合力,使江门的华侨精神、广东的华侨精神,甚至我们国家的华侨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

福建省社科院华侨所副所长、 研究员邓达宏:

用“三支笔”弘扬侨批文化

我们应当践行“大侨务”观念,加强不同部门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联系、分工、协作,保护好、涵养好、发展好、利用好有限的侨批这个侨务资源。

我建议,用“三支笔”更好地弘扬侨批文化、华侨精神。“第一支笔”是侨批档案的学术研究。在我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侨批档案的研究方面,五邑大学占领了一块高地,不仅获得了广东省社科基金支持,而且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的支持,希望今后有皇家永利的高校研究项目能够登顶。“第二支笔”是侨批的对策研究。如何通过对策研究来推动侨批文化的发展?其中,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是重要推手,要积极发挥作用。“第三支笔”是做好宣传。前段时间,五邑大学张国雄教授和刘进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讲述侨批历史文化,阐述侨胞家国情怀,无疑对弘扬侨批文化起到积极作用。此外,还要加大对侨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高校设立侨批文化选修课。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东南亚 研究所所长、教授袁丁:

建立标准化 电子数据资料库

成立华侨华人文化研究院对于研究、保护华侨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江门是著名侨乡,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非常有必要。接下来,应该好好思考怎么去做好相关研究,怎么在宣传方面加大力度,让国内外都知道侨批的意义、影响和作用。

江门在华侨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不仅政府重视,相关部门、高校和博物馆等机构都很热心、很认真地做这件事,在华侨文化研究利用、展览、活化等方面做得很好。

我建议,研究院应做好相关资料的规划和管理,建立标准化电子数据资料库,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保存资料,也能满足学术界的研究需求。这是一个工程量比较大的任务,但我们衷心期待研究院能够为学术界的研究做好这一基础性工作,让国内外的学术界都能够使用,发挥出研究院的作用和价值。

梅州侨批馆馆长魏金华:

建议各地重视民间收藏

江门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华侨历史文化、侨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凝聚力量。同时,江门从事华侨文化研究的工作者用心、努力,事情做得很细致,挖掘出许多有价值的华侨故事。梅州要向江门学习。

江门五邑华侨历史已经开发到一定的程度,相对成熟,建议相关机构把侨批研究工作转变成为政府服务,把侨批的故事、历史转换成文化产品,为现代社会和大众服务。

华侨华人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使华侨文化的研究上升到新的高度。希望今后研究院能更好发挥作用,加大华侨华人文化研究力度和活化利用。同时,各地继续努力推动侨批文化发展,如果能把侨批文化上升为“侨批学”,那么侨批研究工作的明天会更好。

此外,建议各地重视民间收藏,因为侨批的多数在民间,政府掌握的资源还是不多,要争取把民间的、收藏家手中的侨批录入,供专家学者研究使用,有利于对今后的侨批研究工作。

来源:江门新闻网   http://dzb.jmrb.com:8080/jmrb/html/2020-12/14/content_607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