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专家张国雄在“侨博讲堂”解读广东侨乡文化

发布者:吴捷 [发表时间]:2021-12-17 [来源]: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近日,广东华侨博物馆举办“侨博讲堂”第四期。中国侨乡文化研究领域著名学者、五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教授应邀作题为《从边缘到前沿:新视野下的广东侨乡文化解读》的专题讲座。

据介绍,“侨博讲堂”是广东华侨博物馆在广东省委统战部的关心和指导下创立的工作品牌,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今年,广东华侨博物馆还将举办“广东华侨华人与新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专题展”等涉侨展览,为侨胞和社会公众提供皇家永利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张国雄教授作专题讲座。

为听众描绘侨乡历史文化长卷

广东是全国重点侨乡,海外粤籍华侨华人、国内归侨侨眷众多,广东部分地方拥有“中国第一侨乡”、“中国侨都”、“世界客都”等美誉。海外侨胞与祖(籍)国及家乡联系密切,他们长期支持家乡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发展,贡献巨大。他们继承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坚守家乡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同时勇立潮头,最先接触西方的科技、文化和管理理念,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兼收并蓄,辩证扬弃,长期与家乡良性互动,推动家乡的变革与发展。独特的历史和侨情孕育出了独特的侨乡文化。

在《从边缘到前沿:新视野下的广东侨乡文化解读》的讲座中,张国雄教授从传统侨乡的形成、分布、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四个方面,对广东侨乡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而又深入浅出的解读,从广东移民的特点、华侨华人对世界的贡献、近代广东五邑侨乡的产生及发展历程、侨乡建筑文化特色、民众生活习俗和心理观念的渐变、侨乡对中国革命、建设的贡献和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侨乡文化在当前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意义等方面,对广东侨乡文化的独特意蕴和丰富内涵做了详细精到的阐释和讲述,为现场听众描绘了一幅精彩的侨乡历史文化长卷。

现场听众在聆听张国雄教授的讲座。

“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世界文化遗产

据介绍,中国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6000万华侨华人。其中,东南亚为华侨华人的第一大聚居地;美洲为第二大聚居地;欧洲是第三大聚居地;大洋洲是第四聚居地;非洲为第五聚居地。张国雄教授指出,近代以来,华侨出洋主要有三种形式和三个方向,包括东南亚的“自由移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赊单华工”;中南美洲和大洋洲的“猪仔华工”。

19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一批侨民的归国,他们将所赚到的金钱与外国的生活习惯带回了家乡,更带来了先进的思想。中国东南沿海出现了与传统乡村明显有别的侨乡。他们穿西装皮鞋,使用西方工业社会下最新的产品,建起带有西方建筑特征的住宅。在一批又一批归侨华人的努力下,到了民国时期,普通农村还在为村落管理而焦头烂额时,侨乡已引入了西方公司的管理章程用于自己的村落管理,使得侨乡的发展具有了内动力。

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侨乡民众的伟大文化创造受到了全人类的保护。张国雄教授特别指出,侨乡碉楼建筑的“土洋结合”,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碎片的碰撞与融合。也正因这一点,才使得“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来源:金羊网   http://news.ycwb.com/2019-07/23/content_30303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