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坚平教授(右)采访巴拿马粤籍侨领。
全身心倾注于侨乡文化研究的石坚平。黎禹君 摄
2018年8月,石坚平教授在巴拿马运河附近热带丛林中的MATACHIN(华人自杀地)寻找华人墓碑。
台山市上川岛大洲湾花碗坪附近的海滩上,海浪一层一层地漫涌上来,又一层一层地徐徐退去。不远处,方济各·沙勿略墓园面向辽阔的大海,无声地诉说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故事……两年前,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跻身”我国海丝首批申遗遗产点名单。这其中,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石坚平功不可没。
11年前,五邑地区以岭南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交融后形成的侨乡文化,让石坚平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怀揣着学术梦想,听从内心的呼唤,他毅然离开喧闹繁华的大都市——广州,只身一人来到江门,踏上追寻侨乡文化研究学术之梦的旅程。怀着对侨乡文化的满腔热爱、对学术研究的一往情深,多年来,他围绕五邑祠堂文化、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江门海事文化、战后侨乡社会重建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尽管面临史料匮乏、科研条件和空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等问题,“学术研究”和“为地方文化事业服务”这两条“腿”,他迈得依然坚定又踏实,留下了铿锵足迹。“侨乡历史文化研究还大有可为,我将不遗余力继续深挖下去!”石坚平说。
A 打造广府人记忆的家园
黑框眼镜、谦虚热情、妙语连珠……初次见面,石坚平就给人留下“智慧”的印象。2007年,为了自己的学术理想,怀着对侨乡历史研究美好的憧憬,石坚平来到了陌生的侨乡,来到五邑大学。刚到江门不久,他便把目光投向棠下镇良溪古村。
“良石巷道,青砖石瓦,古风犹存”,良溪村是广东移民史的重要节点,南宋绍兴元年罗贵率36姓97户居民自南雄珠玑巷南迁至此,被历史学家誉为“后珠玑巷”。在石坚平眼里,良溪村“凝聚着一代代先民的家园梦想,交织着一道道移民的文化符码。如何将良溪打造成广府人记忆的家园,很值得研究。”
他不是靠嘴上说的,是靠身体力行的。
一来到良溪古村,当地的庙宇、祠堂、古墓,马上激起了石坚平做研究的积极性。碑文是最基础性的研究材料,一有时间,他就自己跑到良溪村,一个字一个字地把五步堂和罗氏大宗祠的碑文抄下来,直到把所有字都抄完。“这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既是体力活又是脑力活。”石坚平侧着头回忆,边用手比划,“遇到一些不清晰的碑文,就拿粉笔涂一下,然后逐个字去抠,去校对。”
一边做史料整理,一边做学术提炼,在蓬江区大力支持下,石坚平先后编著了《话说良溪——良溪古村历史文化论》和《良溪古村与珠玑移民》这两本书。
良溪村缺乏完整系统的历史文化管理保护规定,尽管有村民自觉保护,但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仍受到损害和破坏。原生态保护,该从何做起?我市召开了三次良溪文化研讨会,石坚平积极参与,为良溪村的文化保护振臂呐喊,提出将良溪古村定位为“广府人的移民文化圣地”,“从学术角度来说,还要加强研究,比如侨乡概念下的良溪、华侨史研究、文化发生学研究等。”
对良溪村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只是石坚平热心祠堂文化的一个“缩影”。2012年暑假,他还跑到蓬江区大大小小的祠堂做调研,最终一部《蓬江祠堂文化》成功面世。
如今,传统民间艺术越来越被淡化,石坚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呼吁各方共同保护祠堂,祠堂建筑对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装饰工艺的运用,都要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要传承具有岭南文化特色和侨乡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单靠政府力量也不行,还要发挥民间力量、市场力量。”
B 一头扎进侨乡历史研究
如果说祠堂文化研究对石坚平来说“得心应手”,那么对于初到江门的他而言,侨乡历史文化研究则是一个新领域,要突破得花费皇家永利功夫。采访过程中,他一直笑称,来到江门工作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2007年,获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的石坚平,双腿迈入了文物市场,认识了一批江门籍“搞文物收藏”的人。“一个朋友告诉我,‘你如果做地方研究,江门侨乡有很多资料可以挖掘’。另外,我还听说华博馆有大量文献资料。”说到这些,石坚平咧嘴一笑,“对我们做研究的而言,这太诱人了,我很心动!”
然而,理想和现实的落差狠狠地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情况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很多民间的文献资料我拿不到,包括一些地方博物馆的材料都用不了。”石坚平苦笑着说,当时他以为有很多现成的材料,可以很“安逸”地做研究,事实上,还有很多困难摆在他面前: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个人精力有限;五邑大学缺乏皇家永利的大型人文学科的数据库,做科研的条件存在限制……
要做研究就要熟悉侨乡的历史文献资料,这是一个“坐冷板凳”的过程。经常工作到深夜,一大早就起床,他还总说“时间不够”。那些或新或旧、如山如海的史料,已经被他视为精神食粮,不“吃”不行。采撷、咀嚼、反刍、回味,总会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每到这时,他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
所幸,得到贵人相助。在五邑大学梅伟强副教授和张国雄教授带领下,石坚平经常到乡下做调研,被引着往侨乡文化研究这个方向走,逐步建立对侨乡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完成了研究领域的转向。
今年9月,受广东华侨史编委会的委托,石坚平和张国雄教授一起,应邀参加广东华侨史南美洲调研团,随同前往巴西、巴拿马和古巴三国,开展实地调研。期间,他们不仅收集到有关华侨社团的房产契约、原始会议记录簿、社团会员名册等一批原始历史文献,还不畏艰险,深入山林,探访了各地华人坟墓,搜集到一批珍贵的华人墓葬资料。
在古巴哈瓦那华人墓园看到众多先侨遗骸的一幕,让石坚平非常震撼。“当时我独自一人走到地下一个黑暗阴森的角落,其他人不在旁边,难免感到害怕。”石坚平回忆,这些遗骸几乎有百分之七十是五邑籍的。在那布满灰尘和蜘蛛网,空气不流通的地下库,他和张国雄教授不顾炎热,用一只手机打光,一只手机拍照,把遗骸上的信息逐个拍了下来。
“遗骸的信息材料是很原始的,如果能把这些材料整理出来,影印出版,地域、宗族等问题就能反映出来了,这对广东华侨史工程是很有意义的事。”石坚平眼神坚定,注视着前方说。如今,他已成为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核心研究力量。
C 助力江门“挤进”海丝申遗
“江门能纳入海丝申遗预备名录不容易啊!一开始,江门根本不在申遗城市名单,都是张国雄教授带着我们‘挤进去’的。”石坚平仍清晰地记得,2012年腊月的一天,张国雄给他打了一个紧急电话,让他赶紧收集江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献资料。后来,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和市规划办为此合作做了一个规划。
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九,石坚平才初步摸清江门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给市发改局写了一份报告,又报送了江门市的社科项目。“史料和史迹就那么多,但怎么把这个故事讲好,需要费力斟酌。”在张国雄教授带领下,石坚平等人以史料为基础,开始编写江门的海丝申遗文本。
除了史料收集,石坚平还经常迈开腿到实地调研。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14年到乌猪岛“探险”的一次经历。乌猪岛,在台山上、下川岛之东,是无人居住的岛外岛。荒凉神秘,奇特诡异,但自古以来,乌猪岛是海上航路的重要航标。航海人看到了这座岛,才确认没有走错路。
“乌猪岛作为江门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之地,明代中后期航海图志也大量提到这里。”当时,石坚平翻阅古书发现,这个远离大陆的无人岛上曾有一座“都公庙”,明代前往东南亚、印度洋等地的船只,经过这个远离大陆的无人岛时,会祭拜一位海神都公。
这座庙还在吗?古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文化密码?带着这些疑问,2014年,石坚平和江门日报记者以及台山市博物馆负责人相约,一起踏上这个神秘的无人岛屿。
“当地渔民开着快艇载我们过去,一路上很颠簸,我们都非常害怕。那是我从事江门海丝文化研究以来,最惊险、最刺激的一次经历,别人都说‘你们胆子真大’。”回忆往事,石坚平滔滔不绝,“虽然没找到都公庙,但发现了一个海神庙。还知道了乌猪岛的地理位置,实现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
2015年,国家文物局要求各省9月1日前上报申遗史迹点清单和政府申报函,广东省要求6月1日前上报。石坚平负责对申遗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纂。时间短,任务重,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最终如期汇编出《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图录》和《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献资料汇编》,成为支撑江门海丝申遗的重要资料。
2015年5月,江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史迹点清单、申遗文本上报省文物局,在全省海丝申遗城市中交了“头卷”。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充分肯定了江门在海丝申遗史迹点清单、申遗文本的工作,他表示,江门在申遗文本和本次申遗史迹点清单的编制工作中,均为全省交“头卷”的城市,且编制成果质量较高。皇天不负有心人,2016年,江门成功入选海丝申遗预备名录,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进入首批申遗遗产点名单。
D 持续挖掘江门海事文化
记者的采访地点在五邑大学十友楼,这里是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所在地。走进该中心可以看到,楼梯边墙被布置成了照片墙,一张张照片生动地阐述着他们取得的成绩,让人感受到一步一脚印的坚毅。石坚平的办公室布置得十分简朴,在他书桌上,记者看到显眼的《舟睦天下——江门海事文化研究》一书。
原来,石坚平从事海丝文化研究的步伐从未停歇,还不断延伸。“我们研究了江门海丝历史文化,从广义上还可以深化研究海关、海事、海防等细分领域。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江门海丝研究的应有之义。”
2016年10月,受江门海事局委托,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组成以石坚平、姚婷、冉琰杰为骨干的“江门海事文化研究”课题小组,开展从事江门海事文化研究。不仅从理论上论述了江门海事文化与江门地理环境、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侨乡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还在详细梳理了自古以来五邑地区海事管理职能机构的演变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自江门海事局成立以来江门海事事业的新发展、新飞跃。
海丝申遗,任重道远。“我们希望借海丝申遗的东风,更好地推动研究者对本土文化、华侨文化的挖掘。”石坚平认为,无论是过去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是今时今日的“一带一路”,文化在其中都起到灵犀相通的作用,因此应该挖掘好、展示好、宣传好。同时,对普通群众来说,在海丝申遗的过程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启发。
如今,石坚平认为的那个“美丽的误会”依然存在。“为什么说它‘美丽’呢?因为很多专题都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在为地方文化服务,推动地方旅游、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学术也能取得进步。”近年,他的论文《国际移民与婚姻挤压——以战后四邑侨乡为例的探讨》《民间故事、地方传说与祖先记忆——以广府族谱叙事中的罗贵传奇为中心》先后分别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理想很美,但现实依然存在种种障碍,石坚平呼吁:“要想扎实推进侨乡研究,政府层面应该牵头做出大力推动。希望掌握着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掌握民间文献的收藏者,可以把材料贡献出来,哪怕只是给我们看一下。希望公藏机构的侨乡文献能为我们研究者所用,而不是各自封锁。”
寒来暑往,石坚平总被问到这样的问题:“10多年苦苦取证,为学术孜孜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他的回答简单而真诚:“我对学术研究有感情。”其实很好理解——他所做的一切只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刻意,一如最初。久而弥笃的学术情怀,是激励他在侨乡文化研究征途上历尽艰辛,上下求索的精神动力源泉。
评价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进:
石坚平教授是我们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核心研究力量。2007年中山大学博士毕业来到五邑大学,从讲师到教授,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完成,他的教授职称是破格获得的。很多人羡慕他的成就,但未必知道他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他是一个有浓郁学术情怀的人。每天脑中装的就是如何做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下乡做田野调查,访问民众和华侨华人,徜徉在文物市场,搜寻珍稀侨乡文献,是他的最爱。
他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人,也是一个能干事的人。中心的宗旨是把潜在的侨乡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社会文化生产力,因此需要中心的研究人员是多面手。蓬江区需要打造良溪古村,发掘祠堂文化,一个暑假里,他开车跑遍了蓬江区的角角落落,一部《蓬江祠堂文化》如期呈现在世人面前。江门海上丝绸之路史迹要申遗,他承担编撰支撑申遗的文献集,时间短,任务重,但他夜以继日如期完成,为江门跻身申遗城市立下了汗马功劳。
来源:江门新闻网 http://dzb.jmrb.com:8080/jmrb/html/2018-11/10/content_540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