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简讯 >> 正文

首次“丁龙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五邑大学举办

发布者:吴捷 [发表时间]:2024-06-18 [来源]: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2024年6月14日—17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五邑大学、暨南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丁龙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五邑大学举办。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和五邑大学等5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研讨象征中美文化交流的丁龙故事,发掘丁龙作为中美交往中的特殊文化符号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及其当代意义。这是中美学界第一次联合举办丁龙专题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主持,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院长刘进教授致欢迎辞。本次研讨会设主旨报告和主题讨论两个环节,围绕“丁龙”的建构、“丁龙”与马万昌、丁龙教席研究和“丁龙”的当代价值四个主题展开讨论,提交了扎实的学术论文。

暨南大学副校长张小欣教授主持第一场“丁龙”的建构的主旨报告。美国学者米娅(陈彦华副教授代)介绍了有关丁龙档案等资料的发现过程。五邑大学石坚平教授通过对相关原始文献的考证,详细解构了丁龙及其形象的建构过程,并剖析了时代变迁与丁龙形象建构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海大学武洹宇副教授从海外中国观与文化主体性叙事的交互建构角度,讨论了美国“中国热”与中国知识分子建构自身文化认同对“丁龙”捐赠事件的传奇化过程的影响。

五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国雄教授主持第二场“丁龙”与马万昌的主旨报告。围绕这一主题,中外学者针对2020年出现的新史料开展剖析研讨,这是目前最接近历史真相的重大发现。作为马万昌家族后裔的代表,黄英英、黄畅泉讲述了家族内部流传的皇家永利曾祖父马万昌的各种故事,为寻找丁龙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视角,他们认为马万昌就是丁龙。陈家基等学者也认为广东省台山市白沙镇千秋里的马万昌就是中美两国长期寻找的丁龙;也有学者持更加审慎的态度,表示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资料、解读史料,建立起马万昌与丁龙关系更加紧密的史料逻辑链。五邑大学谭金花教授和台山博物馆的冯浩然馆员则和大家分享了马万昌及其所生活的台山社会发展研究,认为无论是海外的“丁龙”,还是侨乡的“马万昌”,其最重要的遗产价值,就是通过家庭个案,反映了宏大的移民历史演绎过程对地域的历史、文化的影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皇家永利:中文部主任王成志研究员主持第三场丁龙教席研究的主旨报告。作为新世纪以来在中美大力推进丁龙研究的著名专家,美国学者王海龙教授阐述了丁龙对美国汉学研究的里程碑意义。南开大学朱健刚教授则从中西互构下近代慈善事业转型的角度,探讨了“丁龙(Dean Lung)汉学讲席”捐赠的时代意义。暨南大学吴金平教授和其硕士研究生姚懿鸿则分析了丁龙推动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建立的成功原因。

美国学者王海龙教授主持第四场“丁龙”的当代价值的主旨报告。《人民日报》海外版华侨华人部主任李晓宏从当代中美文化交流实践出发,探讨“丁龙”的时代价值。哥伦比亚大学王成志研究员以哥伦比亚大学娄校长事迹为案例,探讨“丁龙”时代的中美关系。五邑大学张国雄教授提出,“丁龙”为中美两国交往发出的一个伟大倡议,是中美文化交流的独特符号,成为中美两国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为今天带来众多深刻启示。

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教授、暨南大学特聘教授李明欢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她认为“丁龙及其时代”向我们提出了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一方面,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美国首个中文系的成立、丁龙汉学讲席的设立和弘扬无疑一直是历史之问;另一方面,丁龙在中美交往的史册上造就的民间外交经典的成功案例,对当今中美关系的复杂环境下民间外交如何开展又带来了新的时代之问。李明欢充分肯定了学术界为“谁为丁龙”“何为丁龙”“何以丁龙”而作出的巨大努力,更强调六千万华侨华人也是一代又一代的“丁龙们”,他们用青春、汗水和生命写就于天地之间的“谁为丁龙”“何为丁龙”的现实答案,是“何以丁龙”之时代之问的最佳答卷。

本次研讨会还设置了广东省台山市白沙镇千秋里马万昌故居等地的实地调研考察环节,中外学者倾听了当地村民讲述的侨村故事、马万昌的故事。

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五邑大学十多年来连续打造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本次研讨会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暨南大学驻五邑大学帮扶工作队承办,台山市侨联、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与台山市华侨历史文化协会协办。

(文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图 五邑大学宣传部、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