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周日晚上,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五邑大学steps建筑学社协办的侨乡文化系列讲座第一讲——《百年前西方人眼中的广州》,在继续教育学院502画上了圆满句号。
主讲人麦胜文(麦生)通过一张张自己多年研究及搜集的照片资料,带我们重回到百年前的省城广州,进行了一次时空旅行。让我们看到在这百年间,广州如何从动荡到欣欣向荣的过程;以及这一百年来建筑是如何被社会所影响,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开始进行曲:
《古粤秀色》,粤语讲座。
一段精心制作的开幕视频《古粤秀色》,顷刻间拨动我们的心弦,在感受粤语富有韵味的腔调中,我们不由自主地随着主旋律,漫步在古城广州的大街小巷。视频过后,麦生开始了正题,整个讲座的演讲语言为粤语。珍贵的图像资料,熟悉的粤语方言,幽默的麦生,都是构成当晚精彩的讲座不可缺少的元素。
寄情往昔
广州的近代史。
广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华南国际商贸中心。在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期间,这座城市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中外商人怀着淘金梦,在广州通商贸易,追逐和累积财富。可以说,中国的近代史就是广州的近代史。“三抬大轿”、陈家祠、沙面……,历史俱往矣,但存留的印记却不可磨灭。广州也正因为有了这些风土人 情、历史古迹而熠熠生辉。
时代广州
新与旧的两者协调
时代在进步,广州也在发展。在当今城市建设中,人们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的难题——新与旧两者该如何更好的协调?而人们也常常容易走向两个极端,针对于此,麦生也提出个人见解:
1.提倡修旧如旧做法,虽然建筑还是老建筑,但其本质却已发生变化,成为新旧融合体,更富生机;
2.否定修旧如新和拆除做法,这两者都会造成历史古迹的破坏,对民族,对世界来说都是莫大的损失。
心得交流
只有input,才有output。
讲座结束后,是交流环节。在场人员围合而坐,跟随麦生而来的几位华工建筑学博士生先发表了自己的感言。而后,是更激烈的思想碰撞。最让我们感动和引起心灵共鸣的是:麦生解释他讲座为什么坚持用粤语方言——他不想让自己家乡的文化没落。他说,只有input,才有output。这对我们90后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本土文化也渐渐被影响着。即使在广州,碰到陌生人我们开口而出的第一句话,也可能不是粤语了。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察 觉不到本土文化受到的影响。直到有一天,也许我们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家乡口音。
听完整个讲座之后,觉得最大的收获不是皇家永利建筑,而是皇家永利文化精神。我们是不是都应该从现在开始关心本土文化?了解家乡的历史。
(撰稿: 吴巨湖、 徐嘉锐;摄影:灵力)
新闻出处:五邑大学-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 |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