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3-27 浏览量:
不少人都知道,五邑大学的每栋建筑,基本都以侨胞名字命名。放眼全国,拥有这般深厚“侨”基因的高校,为数不多。
事实上,五邑大学正是因“侨”而立,因“侨”而兴。
江门是著名的侨乡,有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530多万人,而外出打拼的侨胞返乡报效桑梓,首选几乎都是办学。1983年,江门市第一届归侨、侨属代表大会通过了《皇家永利筹建江门华侨大学倡议书》,2年后,五邑大学正式获批成立。
自建校以来,五邑大学就备受侨资源的滋养、侨文化的涵养。而五邑大学也一直致力于侨乡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转化发展,深入落实江门市“侨都赋能”工程,推动侨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好侨乡文化的“根”与“魂”。
2023岭南学术论坛“岭南华侨文脉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江门举办。
“研究担当”
侨乡文化为何重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考察时指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走进汕头侨批文物馆时,他更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可见,侨乡文化不仅在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其精髓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始终保持岭南文化在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传统,蕴含着坚韧不拔、勇于战胜困难的气概,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品格,拼搏进取、勇立潮头的魄力,情牵桑梓、心系祖国的情怀,精诚团结、和睦合作的美德。
“梁启超与中国的近代转型”暨纪念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研讨会在五邑大学开幕。
树高千尺连着根,“邑”在,根就在。
夜幕降临的开平赤坎华侨古镇,灯火璀璨,熠熠生辉。以风貌老街作为历史景观轴线,以潭江内河及周边沿江建筑景观风貌,赤坎华侨古镇做到了“保护一栋侨房、重现一座古镇、延续一方文脉”。
纵观江门,五邑地区拥有丰富的碉楼、祖祠、祖屋、祖坟、侨批、族谱等文化史迹和文物文献,这不仅是广大华侨华人找得到根脉、记得住乡愁的历史印记,也是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拳拳之心,是侨乡社会演变、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地处侨乡,五邑大学作为地方高校,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打造全国唯一的新兴交叉学科“侨乡文化与遗产”。
早在建校初期,五邑大学已成立“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1996年,侨乡文化的研究入选校级重点扶持学科,2008年入选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入选省重点学科,2014年被审核认定为省协同创新发展中心,2018年入选省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学科发展进入快车道。
去年底,“中国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和“中国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在五邑大学揭牌成立。
这也意味着,五邑大学正式成为侨乡文化的“研究担当”。
“中国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和“中国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在五邑大学揭牌。
“第一资源”
根据文化学研究者皇家永利“文化结构三层次说”的观点,文化从结构上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面。侨乡文化的研究对象,应当涵括这三个层面而以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为重点。同时,还应研究华侨华人的“行为文化”和生活方式。
确定了研究主体和方向,人才这项“第一资源”便决定了研究成果的质与量。
“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涉及多个领域。以开平碉楼为例,其价值挖掘涉及历史学、建筑学,遗产保护涉及历史学、建筑学、材料学,开发利用则涉及历史学、旅游管理学、法学、建筑学、艺术学等皇家永利的学科。
通过建立完善培育体系,五邑大学凝练了一支校内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多学科、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不乏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南粤优秀教师等高层次人才。
其中,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张国雄、谭金花等扎根侨乡推动铁路华工历史研究,促成五邑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牵手”开展铁路华工生活史田野调查研究,延绵“金钉”纽带深厚情谊。
《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广东侨乡和北美铁路华工营的物质文化研究》。
五邑大学还鼓励教师潜心侨乡文化研究,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把“侨乡研究”丛书打造成闪亮的学术品牌,一些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009年以来,“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向内,五邑大学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将优秀侨乡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和实践教育,开设通识必修课程《侨乡文化通论》,组织编写《五邑侨乡历史文化概要》《五邑魂:五邑人与五邑文化精神》《侨情侨务:侨务工作与政策法规》等辅助教材,创作了音乐诵读剧《侨批·中国》,构建起侨乡文化育人体系。相关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音乐诵读剧《侨批·中国》以“跨越山海的家书”讲述家国故事、演绎赤子情深,以线上线下方式面向师生和市民展演,并获国家级主流媒体连续三天分集直播,仅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观看人数超过1亿人次。
向外,五邑大学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首席专家单位,省政府重大文化工程《广东华侨史》编修主编单位之一,全国最大、展示效果最好的华侨华人博物馆群的学术策展单位,参与起草《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
特别是“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申遗成功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与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共同承担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的研究,为推动侨批研究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厚植侨乡文化沃土,五邑大学正把丰富的侨乡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人才培养资源。
中美两国的专家学者、铁路华工后裔、侨史爱好者共聚五邑大学研讨交流。
“高能输出”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华侨华人文化被纳入国家战略进行高水平建设。
随着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决策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五邑大学更把侨乡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社会文化生产力,着力把论文写在侨乡大地上。
守侨“根”,扬侨“魂”,五邑大学始终保持“高能输出”。
输出人才——创设广东唯一的全国侨联干部培训基地,2014年以来先后培训全国侨联系统干部、港澳青年和侨资企业人员2000多人次。与江门市委党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发挥各自人才优势和学术资源,共同打造全国侨务工作培训基地,围绕侨务干部培训、华侨华人新生代研习活动等培训任务,创新涉侨培训的形式、方法与内容,开展实质性有效合作。
输出阵地——与企业、村民和政府合作,于校外成立仓东遗产教育基地。该基地一方面通过典型示范和侨乡文化遗产理论宣传,对社会公众进行侨乡文化遗产保育教育;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寻根平台,为血缘寻根、文化寻根的海内外华侨华人提供协助,推动他们亲近祖籍地的人脉、文脉,为实现中华儿女大团结贡献力量。
“寻根团”在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学舞狮和打狮鼓。
仓东遗产教育基地的“含金量”也与日俱增。该基地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彰,2015年被授予“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21年被授予“全球十大文化遗产教育基地优秀推荐案例”,2018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认证为“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
输出文化——发挥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为中央电视台等各级新闻媒体制作各类侨文化的节目提供学术支撑。最近三年,已配合央视完成《国家记忆》栏目《美国筑路华工》和《跨越山海的家书》,《东方时空》栏目《侨批中的党史》等历史纪录片的拍摄,配合完成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根在五邑》《他乡五邑人》的摄制。
五邑大学还大力挖掘侨乡文化资源中的红色文化,从5万封侨批中,梳理出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紧密相关的侨批,并先后推出16期新媒体作品,助力创新江门市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百年前,“广府人出洋第一港”海口埠码头上,江门先侨们背上行囊“下南洋”“闯金山”,敢为人先、跨越山海,开启江门作为著名侨乡的新旅程。
百年后,“江门市第一学府”五邑大学,始终坚持根植侨乡、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焕发侨乡文化的生命力和生产力,赋能江门作为中国侨都的新征程。
这个充满“侨”味的城市与高校,让人愈发期待。
【撰文】黄绍侦
五邑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