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邑大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邑大 > 正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突出 五邑大学根植侨乡 办好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发布日期:2021-03-22 浏览量:

□文/图 梁佳欣 范佳凤 黄楚雯

时光巨轮缓缓向前,五邑大地律动春回。

“十三五”时期,五邑大学以侨乡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为起点,全面开启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之路。五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牢把握“双区驱动”战略机遇,助力地方发展,写下了侨乡高等教育发展争先进位、踏浪前行的昂扬篇章。

迈入“十四五”新征程,五邑大学将继续秉承“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党建为旗

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话剧舞台上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赢得观众热烈掌声。由五邑大学党委出品,师生共同策划、创排的情景教学话剧《木棉花开》公演至今已连演12场,相关信息多次登上学习强国平台。作为学校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作品,革命烈士周文雍与爱人陈铁军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映衬出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激励着广大高校青年奋发有为。

讲好党的故事,坚持党的领导,是五邑大学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指南针”,也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为切实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五邑大学从机制构建、组织优化、队伍建强、平台搭建四方面着力,基层党组织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斗堡垒:52个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比82.7%;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培育单位1项,省部“党建标杆院系”“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培育单位5项。

在该校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教工第二支部委员会有党员25名,其中23名党员拥有博士学位,50%以上党员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有6个能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重大产业化项目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其中有3个是院士团队。近三年,该支部科研项目到账总经费达5254万元,产出了一批科研创新成果,为党建引领科研教学创新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写下了生动注脚。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引领青年思想和行动,实现青年全面发展的向导。

“十三五”期间,五邑大学成功获批“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珠中江)”。学校建有珠中江地区唯一学科教学(思政)硕士点,2018年第一批次顺利通过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教师占比从2016年的36%跃升至2020年的65%。2017年着手筹建的通识教育学院构建了价值引领的核心课、主干课、拓展课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获批为2020年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省一流课程。经过五年建设,学校成功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为理论拓展、课程思政为理论应用、实践教育为理论体验的“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承担了中宣部首批100个红色教育基地数字建模项目,在组织习近平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真正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相关工作被《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国防报》、学习强国等权威媒体平台刊载和报道。

在教学上,该校党委书记、校长参与思政课集体备课、上好思政“第一课”,全体校领导走上讲台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全校2000多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全过程,获批2020年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8项。同时,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思政课教学平台,组织师生拍摄大量反映防控疫情、脱贫攻坚等主题的微电影、微视频,真正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

育人为本

编织侨乡人才“摇篮”

一所大学如何影响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地区?

回看五邑大学的发展历程,答案不言而喻。1983年,江门市首届归侨、侨属代表大会通过了《皇家永利筹建江门华侨大学倡议书》。两年后,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五邑大学。

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海内外同胞合作兴学的典范,五邑大学在800多万海内外乡亲的热切期盼中拔地而起,谱写出侨乡办学“春天的故事”:35年来,超过2000位华人华侨和港澳乡亲、社会团体捐资兴学,捐赠资金超过6亿港元,包括捐建楼宇近70座,设立20多项奖助学金等,成为“团结海内外乡亲的一面旗帜”。

与生俱来的“血缘”,让五邑大学坚定践行为侨乡育人的时代使命。学校的办学规模从建学之初招生不到200人,发展到如今国内在籍的学生2.4万人。“十三五”期间,学校共获国家及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获批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3项;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共5个,省级重点(名牌)专业、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等共3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6个;省级教学项目共立项112项;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等共32门。每年,学校有超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选择在江门就业,过去五年共有6000余名毕业生留在江门,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摇篮”。

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十三五”期间,学校聚焦地方产业发展,积极打造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新型材料及元器件等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省级重点学科从3个增至10个,侨乡文化与遗产、药学、机械工程学科成为省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共承接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社会服务项目1300余项,新建的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研究院、江门市经济研究中心、江门市质量发展研究院、江门市地方立法研究院等新型智库成为政府依靠的“决策参谋”。

依托侨乡优势,学校还注重打好“侨牌”,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18个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共6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

创新为桥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

2020年9月,由五邑大学参与研发的我国首颗工业数字光场芯片惊艳亮相中国(北京)服务贸易交易会,标志着我国数字光场芯片技术进入了新阶段。

造“芯”之路首战告捷的背后,是五邑大学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结出的硕果。2019年3月,该校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共建“数字光芯片联合实验室”,将实验室设在五邑大学,联合研究与开发数字光芯片相关应用技术。芯片开发期间,五邑大学成功开发了高通量视频信号并行输入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系统,为造“芯”注入动能。目前,该芯片已实现自主设计、自主流片、自主封装,具有100%的自主知识产权。

“十三五”期间,五邑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内地高校自然指数排名五年间上升了94位,年专利申请数从91件增至3082件、年授权数从59件增至1084件,申请PCT国际发明专利280件,2020年国际专利申请排行榜跃升全球教育机构50强。

同时,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数较“十二五”期间增长50%,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首获5000万元重大科研平台项目;在校科研工作者被SCIE期刊收录论文683篇,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占比51%;新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省级科研平台3个、市厅级科研平台28个,并获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粤港澳大湾区人类重大疾病大动物模型联合创新基地”“纺织新材料粤港联合实验室”等协同创新平台,正在成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推动技术成果向江门、向大湾区企业转化。

今年初,五邑大学与广东省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全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院校合作、所系结合、科教融合”的创新体系,为江门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的江海门户,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侨乡高校应有贡献,以学校发展新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来源:《江门日报》   原文发布时间: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