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10-09 浏览量:
2008年1月名誉校长叶家康(左一)会见知名爱国侨领司徒眉生伉俪。
叶家康校长陪同旅港乡亲伍舜德先生察看在建中的五邑大学。
2015年,在五邑大学建校30周年大会上,五邑大学首任校长叶家康发表感言。
人物档案
叶家康(1933-2019)
1933年12月出生于广东中山,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制造专业,曾任学院实验室主任、系主任、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1985年3月起任五邑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研究员。任校长期间,叶家康以改革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思想,致力于建设一所新型地方大学的实践与探索。他善于总结经验,先后在《高教探索》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受到高教界同行与专家的赞誉,并得到国家教委的肯定:“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办大学的成功之路”。
1993年9月,叶家康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章、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和江门市杰出教师称号。1994年8月被评为江门市特别优秀校长,1997年7月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1998年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6月退出五邑大学领导岗位,担任学校名誉校长,2000年7月正式退休。
2013年,叶家康入选南方都市报主办的江门“三十年三十人”致敬人物。
2019年8月1日22时40分,五邑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叶家康因病逝世,享年86岁。
得知此消息,邑大师生、海内外华侨、港澳乡亲、社会各界人士等纷纷发文缅怀,寄托哀思。
叶家康的工作和为人广获赞许。香港乡亲曾打算集资建一座“叶家康楼”,他感谢乡亲的厚爱,说:“办好五邑大学,功劳是大家的,我只是做了校长应该做的事,楼不要以我的名字建,但我会把朋友们对我的爱铭记在心,为侨乡自己的大学贡献绵薄之力。”
作为五邑大学的重要创建者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叶家康南下江门,呕心沥血,于泥沼之地建学府,以勤勉、务实之态度,领航方舟学海乘风破浪,打造侨乡文化标志,贡献卓越,功不可没。叶家康始终坚信,他做的事情符合老百姓的愿望,符合华侨的愿望,是真正的利益所在。
南都记者获悉,叶家康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今日(8月6日)上午10时在江门市殡仪馆举行。
A
艰苦创业
赢得海外乡亲鼎力相助
五邑大学的创建,时间短、投资少,一切从零开始。为克服建校资金困境,叶家康四处奔走宣传五邑大学,努力向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们寻求支援,为此付出了很多辛勤汗水。
为了募集捐款,他每年去香港参加社交活动,2013年,叶家康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到了一个细节,“我每年去香港参加社交活动,从来没吃饱过,拿着杯酒或者饮料,到处去交朋友,散会之后再想办法吃点东西”。
在他主持学校工作期间,广大乡亲、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向学校捐资达2亿多元,在学校建成30多栋大楼。
每当有海内外乡亲来到学校参观访问时,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叶家康都非常重视,亲自接待、精心安排,让海内外乡亲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叶家康给五邑乡亲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众多乡亲、甚至整个家族几代人不间断地资助五邑大学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集资创办五邑大学的过程中,叶家康总结了一套动员捐资的“理论”,就是要以优异的实绩动员人,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取信于人,以广泛的乡情乡谊联系感染人。
后来,有人问给予五邑大学很大支持的旅港乡亲伍舜德“为什么对五邑大学情有独钟”,伍先生深有感触地说,“8年前,我到学校参观,看到许多教师在劳动,叶校长头戴草帽在推土,好像还没穿鞋,这种精神是无价的财富。”
B
惜才爱才
支持年轻教师读博士后
办大学,人才是关键。为了壮大学校师资队伍,当时,叶家康不仅亲自到自己的母校北京航空学院,还特地到航空部“要人”。他渴望留住人才,提出学校对老师要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依靠、生活上关心”,同时他也坚持“宁缺毋滥”,严格掌握调入教师的质量,从国内外重点大学引进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才。
张国雄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回忆起叶校长的过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他“细才、爱才、大度。”
“1992年,我到五邑大学工作,是学校的第三个博士,第一个文科博士,来了不久,就接到北京大学通知到博士流动站工作,叶校长特别大度,支持我去,因为在那个年代整个江门没有博士后,五邑大学需要高层次人才,本来博士后是由对方出工资,但是叶校长为了支持我,五邑大学每个月给我100元工资,在那个年代,这是很难得的。”张国雄说,叶校长为了办学,吸引人才,鼓励年轻人去发展。
让张国雄记忆深刻的事,除了学校办学方针,另外就是叶家康对教学质量的重视。“作为新办的地方学校,叶校长把教学质量,放在很高的位置,狠抓教学质量,抓教学环节,抓教研室的活动。”张国雄说,这让五邑大学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九十年代,成为广东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办学的一个典型,当时,教育厅的很多活动,国家教委教育部的很多领导都到五邑大学来,一个新办的地方高校,办学很有特色,其中狠抓办学质量是一个方面。
C
“改革”精神
创办新型大学服务侨乡
1985年3月,时任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的叶家康,接受江门市政府的聘任,毅然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条件和自己多年从事的熟悉专业来到江门,踏着泥水迈进有人戏称“全部财产只有一块石头(奠基石)”的五邑大学工地,从此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用于五邑大学的筹建和发展。
到五邑大学工作,是叶家康事业的一个新起点,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一切从零开始,从筹款、征地、基建、引进师资、制订教学计划到学校建设规划等一大堆难题都摆到他的面前。
“以改革的精神,创办一所新型的大学”,这既是他的初衷,也是他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事业。
“江门有个办一所大学的愿望,但是他们对国家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和有关规定不甚了解,想得比较简单,认为建几栋大楼,请到一些老师就差不多了。打算先办专科,逐步创造条件后办本科。”2013年叶家康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道。
但是,叶家康从一开始就对五邑大学的办学提出了“四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高速度,并始终坚持要将五邑大学办成一所本科院校。
根据这种精神和中心城市办大学的方针,叶家康在建校初提出“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办学方针。与此相适应,五邑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从地方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调查入手,确立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使学校的办学机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在人才的专业培养上,实行大专业、宽口径的柔性教学计划,增强人才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能力。
对于五邑大学服务的办学方针,8月4日,五邑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国雄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的说“叶校长当时想到是回报地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想着江门,他从北航来,北航是面向全国的航空领域,但是五邑大学是侨乡的学校,要为地方服务,科研要解决地方的需要。”
实践证明,叶家康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针是正确的,并为中心城市办大学探索和积累了一整套可供借鉴的经验。1995年,五邑大学建校10周年时,国家教委发来贺信称:“五邑大学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心城市办大学的成功之路。”1996年,五邑大学通过国家本科院校教学合格评估,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D
坚持原则
公平招生曾拒收十万
“叶校长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低,很简单,很节省,到香港去出差,他没有住酒店,就住在学校的接待站,和一起去的老师睡上下铺,为了省钱,觉得乡亲们捐的钱不容易。”张国雄说。
南都记者从五邑大学了解到,任校长期间,多年来,叶家康办公室的座椅还是初建校时期花3块钱买来的;出差时经常是在路边吃2块钱的快餐;在艰苦创校上率先示范,以身作则,每天很早到校与师生一起参与“分工包干”义务清洁劳动,不干完活不收工。
正是叶家康时刻带头、廉洁朴实的工作作风,师生们艰苦奋斗、勤俭建校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包括伍舜德先生在内的海内外乡亲、侨胞们,他们都说:“把钱捐给五邑大学,我们放心!”伍舜德也是多次在大会小会上说:“五邑大学值得支持!”
“三十年的路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只要方向对头,对人民有益的事,咬紧牙关去做就对了”,2013年叶家康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颇为感慨地说道,“因为讲原则,甚至有人骂我是神经病,还有人曾说我给你十万块,你帮我招个人,我不干,有人就说我傻瓜,有钱都不会挣。”叶家康始终坚信,他做的事情符合老百姓的愿望,符合华侨的愿望,是真正的利益所在。
因叶家康的工作和为人广获赞许,香港乡亲曾打算集资建一座“叶家康楼”。他感谢乡亲的厚爱,却对此举表示婉拒,叶家康说:“办好五邑大学,功劳是大家的,我只是做了校长应该做的事。楼不要以我的名字建,但是我会把朋友们对我的爱铭记在心,为侨乡自己的大学贡献绵薄之力。”
叶家康一直强调,五邑大学能够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有“好的机遇、好的领导、好的乡亲、好的教师,好的学生”,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成就了今天的邑大。实干不求名,在获得“南粤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后,叶家康把奖金全部捐献给学校,设立了“扶助特困优秀学生奖励基金”,用于扶助生活上特别困难的优秀学生。
采写:南都记者 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