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邑大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邑大 > 正文

“校”看风云 感受江门教育巨变 努力办好让侨乡人民满意的教育

发布日期:2019-09-24 浏览量:

1987年,正在建设中的五邑大学。

现在的五邑大学,环境宜人。

五邑侨乡,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明代大儒陈白沙、近代维新领袖梁启超、现代教育家陈垣、中国航空第一人冯如,都是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骄子,这里还诞生了30余位邑籍院士,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为江门教育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江门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83年5月,江门从原佛山地区划出,成为地级市,有识之士普遍认为,开展现代化建设,人才应摆在第一位。在同年9月召开的江门市第一次归侨、侨属代表大会上,代表们一致通过在江门办大学的倡议,这与当时市委、市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1985年,江门第一所高等学府——五邑大学诞生了。经过30多年发展,五邑大学已成为江门教育一张闪亮的名片,并跻身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行列。五邑大学的发展历程,正是江门教育巨变的缩影;努力办好让侨乡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初心从未更改。

策划 谢敏

统筹 谢礼鸣

文/图 胡涛 彭晓玲 江逸轩

见证者说

五邑大学原筹备办公室副主任冯荣兆

为办大学换了四五辆自行车

“1983年,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结束后,全省各地掀起了筹办地方大学的热潮。我市许多港澳同胞与华侨华人纷纷呼唤筹办大学,应改革之需,为江门的新发展增添后备力量。”五邑大学原筹备办公室副主任冯荣兆回忆说。当时,由于经济落后等条件的限制,冯荣兆只能租借一间办公室,寻找好搭档,在角落里摆上一张桌子,就开始筹办建设江门地区的高等学府。

考虑到就学、生活,我市把地址定位在当时的近郊。“那时建校事宜繁多,我们经常需要骑自行车来回奔波忙碌。偶尔还会光着脚来回跑。那段时期我换了四五辆自行车。”冯荣兆说。

选址确定后不久,冯荣兆等人开始了漫漫的招揽人才历程,扩充师资力量、兴建教学楼。五邑大学第一任校长叶家康便是他们在那段时期亲自到北京招纳进来的贤士。冯荣兆表示,对教师们的需求他们都会尽量满足,将生活安排妥当,解决后顾之忧,帮助适应江门的生活,欢迎他们来江门发展。

随着筹办大学的事情步入正轨,兴建教学楼、引进设备等事项便接踵而至。筹建学校之初,为了建设教学大楼,大家在五邑和阳江、阳春广泛筹措资金。从企业单位到个人,从各级领导到普通民众都各尽所能予以支持,可以说每一元钱都饱含情意。最后用筹措到的4000万元建成了当时在全国高校中最大的教学楼。接下来的几年间,各方人士纷纷募捐,五邑大学因此高楼林立,伍舜德楼、黄浩川楼、马兰芳楼等镌刻着侨胞姓名或侨乡印记的建筑,共同形成了五邑大学最具侨乡特色的教学楼系统……

1984年3月6日,五邑大学奠基典礼隆重举行,1985年正式建校。

经过30多年奋斗和发展,五邑大学已从呱呱坠地走向风华正茂:面向全国24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学生,面向国内外招收研究生;从大专本科综合院校发展到硕士授予点院校;学校设有17个教学机构,77个本科专业(方向);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1000人;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7人;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近5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前年,五邑大学正式进入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行列。看到五邑大学如今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面貌,冯荣兆从心底露出了愉悦的笑容。

巨变历程

优质均衡发展 打响教育品牌

如果说五邑大学的发展,见证了我市普通高等教育质的飞跃,那么分布在五邑大地上的众多其他院校,则共同绘就了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再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江门教育事业宏伟画卷。

以紫茶小学为例,该校1955年被定为市重点小学,又是市小学教育改革的试点。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形成了“严、实、活、新”的办学特色。

时间来到1951年,两所私立中学——蓬江和缅香,改造、合并建成了江门市第一中学,后来被定为省重点中学。学校多次被评为市、省和国家级先进单位,为全国众多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才俊。

时间从未停步,江门的教育事业也一直大步向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市通过多渠道集资,增加财政拨款,先后创办市财贸学校、市卫生学校、五邑大学、江门教育学院等一批大中专学校。同时,发扬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干部群众捐资办学的优良传统,资助中小学和幼儿园兴建、扩建大批新校舍。

1988年,江门成为全国首批15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城市之一。1993年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研讨会对江门深入开展教育综合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迈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做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决定,目前,江门是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省教育强市,辖下拥有7个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区)、7个教育强市(区)、7个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73个教育强镇(街)。截至目前,我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98.37%。除了优质均衡的中小学教育,江门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样打响了品牌。

展望未来

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近年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带动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教育部门敢于担当、拼搏实干,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在全国首创编辑、推广应用的《中国梦·我的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读本》,成为江门样本、江门经验;五邑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扎实推进,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获批设立;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顺利通过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验收;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于2017年9月开始招生,首批大学生850人正式入学;全市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率超80%,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失学,没有一个家庭因学致贫……

其中,义务教育“三二一”工程启动以来,一批新学校不断落成并投入使用,对于推动江门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去年底,列入全市义务教育“三二一”工程的17所学校全部建成,总投入约18亿元,提供优质学位约2.7万个。

细数成绩,让人自豪;展望未来,充满希望。

据了解,未来我市将紧盯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全面推进江门教育强市建设。在着力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我市将加快补齐学前教育短板,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在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方面,积极推动五邑大学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推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国内一流高职院校,支持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打造广东省品牌民办高职院校,积极推进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

同时,着力探索大湾区教育合作新路径,将积极对接和引进湾区创新要素和优质资源,全方位开展教育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