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邑大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邑大 > 正文

央视《美国筑路华工》专题片在我市拍摄取景结束

发布日期:2019-04-24 浏览量:

江门日报记者/谌磊

昨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在我市为期一周的《美国筑路华工》专题片拍摄工作顺利结束。据了解,今年5月10日是美国联合太平洋铁路与中央太平洋铁路接轨150周年纪念日,此次专题片的拍摄是为了纪念华工在该铁路修建过程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唤醒社会各界对华工历史的正确认识。此次专题片拍摄由市委宣传部组织策划,摄制组先后到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新会黄坑海槐义冢、金牛山华侨义冢,台山斗山镇陈宜禧故居、新宁铁路火车外景、大江镇李天沛故居、广海镇码头渔船,开平碉楼等地拍摄,并通过情景再现形式还原华工工作、生活场景,将为大家呈现华工当年工作生活的真实情景。

纪念美国筑路华工巨大贡献

4月15日上午,专题片拍摄工作正式开启。摄制组来到台山斗山镇美塘村陈宜禧故居,拍摄部分外景。下午,摄制组到台山台城街道拍摄当地特产——黄鳝饭制作过程,通过侨乡美食来展现并弘扬江门的特色文化;16日,摄制组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进行情景再现拍摄,邀请群众演员展现华工出洋、修筑铁路的场景,并到新会拍摄了华侨义冢;17—18日两天,摄制组再次到台山,在斗山镇拍摄新宁铁路火车外景,并在上川岛拍摄外景和情景再现台山人拎着行李箱在港口准备出海的场景;19日,摄制组赴开平拍摄了开平碉楼外景等;20—21日摄制组再次回到江门市区,分别到潮连洪圣公园(大王庙)、育德孟子学堂、墟顶街等地拍摄取景。

“穿西装的那个小伙子,应该是扮演出洋归来的台山人吧。”这是摄制组在台山大江镇开展情景拍摄的场景。

据了解,摄制组按照计划来到美加铁路公司“包工头”李天沛的家乡——大江镇水楼村,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在他的故居以及东乔李公祠等地,还原100多年前他回到家乡招募村民,结队前往美加建设太平洋铁路的经过。

“通过参与拍摄,我了解到不少台山人出洋务工的历史,深深感受到台山人的拼搏精神,过程虽然短暂,但十分有趣。”在大江镇工作的刘勤康对本次拍摄十分感兴趣,穿上西装的他扮演李天沛,协助央视摄制组完成拍摄任务。

据了解,本次专题片由市委宣传部组织策划,为配合好拍摄工作,市委宣传部以及相关市(区)给予了积极配合,全程为摄制组联系、安排拍摄采访事宜。

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央视到我市拍摄专题片,通过外景拍摄、情景再现、采访相关人物等多种形式做好太平洋铁路建成150周年的专题宣传,纪念华工筑路的故事,有利于通过中央级媒体平台讲好江门华侨故事,展现江门丰富的华侨历史文化,擦亮江门城市品牌。

传承爱国爱乡精神

据了解,当年赴北美筑铁路华工,大多来自台山、开平等五邑地区。其中,祖籍台山斗山镇的陈宜禧,就是典型人物。陈宜禧于1864年赴美淘金,并先后在美国从事铁路建设达40年之久,参与了美国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条铁路成就了现代美国。

拍摄期间,摄制组采访了一批专家学者。据五邑大学原副校长、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教授介绍,修建这些铁路的华工有七成来自江门五邑地区,华工比例在中央太平洋铁路工程后期甚至高达95%。中央太平洋铁路原计划14年建成,大量使用勤奋而又廉价的华工后,实际上只用了7年。“从某个层面来说,华工完成了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打通了美国东西部的联系,推动了美国的现代化建设,功不可没。”张国雄说。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谭金花则表示,来自五邑地区的上万名铁路华工是参与修筑铁路最艰险路段的主要功臣。

此外,摄制组还采访到中国铁路建设先驱陈宜禧先生的孙子陈永常、曾孙女陈小玲。陈永常今年已80多岁,他向记者讲述了爷爷赴美淘金、回乡修筑新宁铁路的故事。“我的爷爷陈宜禧是新宁铁路的设计者和创始人,他那个年代去美国淘金、修铁路,是非常艰苦的。爷爷那一代华工吃苦耐劳、爱国爱乡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陈永常说。

此外,摄制组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拍摄期间,中编办原副主任、江门杜阮乡亲黄文平,中央民族乐团原团长顾夏阳,以及新中国第一代著名音乐家司徒汉的儿子司徒勇,著名雕塑家司徒杰的女儿司徒蒙参观了华博馆,并对江门的华侨文化和央视拍摄五邑籍华工的故事给予赞扬。

顾夏阳表示:“这是第二次来江门,江门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江门的华侨故事和历史,就是文艺创作的现成素材,应该多挖掘这些历史故事,创作皇家永利优秀的文艺作品来弘扬华侨的精神。”

“这次央视来江门拍摄筑路华工的故事,真的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我们应该通过央视这样的平台,大力弘扬江门的华侨文化,讲好江门的华侨故事。”司徒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