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1-09 浏览量:
李锦记希望与高校共建调味品研发机构,以技术提高调味品质量与竞争力;中车广东公司希望找到合作方以科研项目形式,开展对车体结构优化研究与应用……在近日举行的江门市高校科技成果展暨校企对接洽谈会上,一批极具江门产业特色的企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研究机构进行了对接。现场共有19个项目签约,其中包括14个企业合作项目和5个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合作金额近2000万元。
近年来,江门经济发展中长期面临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全市企业中高层次人才和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所拥有丰富创新资源,作用却未得到充分发挥。以这次校企对接洽谈会为契机,江门将如何借助五邑大学入选省市共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名单的东风,为建设珠西产业创新中心提供皇家永利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产业对接??全市产学研合作实现产值220亿元
在洽谈会上,江门给被该市认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创新科研团队”的出席代表颁发了600万元扶持资金,包括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创新团队、人类重大疾病实验小型猪模型及干细胞临床前疗效及安全评价体系创新团队等。
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点,推动校企进行深度合作,是此次洽谈会的一大特点。记者从江门市多所高校了解到,近两年来,当地不少校企合作项目都聚焦该市重点打造的轨道交通、重卡和商用车、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教育装备、大健康产业五大产业集群,并取得良好成效。
五邑大学根据当地的发展需求,先后成立了轨道交通学院、教育装备学院等富有地方产业特色的院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记者了解到,该校推进产学研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与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合作,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二是与地方支柱产业进行对接,成立相关的产学研平台,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五邑大学教务处处长纪秋颖介绍,该校从2013年起与叶氏化工集团等3家江门企业合作,探索“3+3+1”综合实验班模式,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制定个性化实习方案,破解生产一线难题。
江门市科技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江门与国内3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共建成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省级研究开发院,7家院士工作站。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该市通过产学研合作,累计研发新产品2100个,实现产值220亿元,新增利税24亿元。
人才培养??紧盯企业需求实现“量身定做”
2017年7月,五邑大学大四学生张广添到江门市奥伦德光电有限公司研发部实习,此后用了4个多月帮助企业成功研制“10系列”光耦。他告诉记者,“这款产品的厚度只有普通光耦一半,预计这个月将正式投产。”
在江门,像张广添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当地高校通过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可以推动产品创新,为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技能,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更有竞争力。
纪秋颖举例说,该校与江门鹤山真明丽集团开展综合实验班试点,将传统的“放羊式”粗放校企合作改为“诊疗式”精准校企合作。“我们从电子、化学、机械、自动化等专业选出14名大三学生。他们在企业培训学习一年后,利用专业知识把企业产品的良品率从约40%提升到90%以上。”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则将城轨车辆维修与管理专业的多门课程“搬”到企业,由中车派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依托企业生产设备进行教学、实操。“目前,皇家永利:机电类专业毕业生累计有200多人在中车公司就业,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巫若子说。
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了不少好苗子,让江门不少企业都尝到了“甜头”。不过,在实际操作中,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领域如何进行精准对接,是江门接下来要重点解决的一大难题。以产品设计为例,五邑大学工业设计系与不少企业此前已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但有企业反映,部分学生设计的产品理念前卫,但由于成本过高、受众过窄等因素,产品难以市场化,企业无法将这种创意转化为利润。
对此,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黄骁建议,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推广双向驱动的培养模式。“一是师生教学团队和企业研发团队进行对接;二是企业研发项目引入课堂,提倡项目式教学,项目教学和项目研发进行互动;三是培养模式跟企业市场需求互动,企业直接对接市场,学校通过与企业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南方日报记者 董有逸
通讯员 韦金艳 陈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