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8-04-23 浏览量:
编者按 在江门,五邑大学是一个很受关注的特殊所在,它是江门人民引以为自豪的一个文化符号。又到了旧历的年底,学校放假了,学生们也都离校了。再过几个月,五邑大学将迎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既然五邑大学是江门人民颇为关注的所在,那五邑大学的事,也不仅仅是五邑大学的事。我们最关心的是,作为“领头羊”,五邑大学的书记和校长,他们准备好了吗?建校20年有余,五邑大学的侨乡特色内涵有了什么变化?新到任不久的校长,他如何认识江门侨乡?如何认识五邑大学?而他又将赋予五邑大学怎样的治学理念?……这一切就像一场期末考试,看看我们赖以托付的两位五邑大学当家者,最终能考多少分吧!
再过几个月,五邑大学将迎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小图为五邑大学党委书记王克。
五邑大学书记校长系列访谈之一
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五邑大学对江门五邑的意义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研发的基地,文化传承的纽带,政府决策的参谋,改革开放的动力源,团结海内外乡亲的旗帜。
侨乡这个概念,笔者觉得应该是集中了一定数量的华人华侨的共同故乡,华人华侨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而理解侨乡则应集中在区域的概念、宗亲的概念和文化的概念这三方面。侨乡文化特色的发展,从历史沿革来讲,有三个层面,即自在状态、自觉状态和侨乡文化的自由王国三个层面。
记者:王书记和五邑大学的渊源是怎样的?
王克:我是2004年9月16日任五邑大学党委书记的,到现在有3年多了。我以前是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刚来时感觉五邑大学整个起点非常高,1985年建校的时候就已经是本科院校,基础非常好。当时来了一批全国各地的重点院校的师资,初创期间北航对学校的支持特别大,大批专家教授过来,包括首任校长叶家康校长都是北航过来的副校长;专业学科的设置非常符合当时江门五邑侨乡的需要;这个学校的特色非常鲜明,尤其是其侨乡文化特色,应该说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学校的发展空间也很大,是一所非常优质的高等学校。到我来的时候,五邑大学已经是一所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可以干一番事业的学校,来了以后这种感觉更强烈,希望为这个学校的发展作一点贡献。
记者:作为学校的当家者,您理解的五邑大学对江门的意义是怎样的?
王克:我觉得,当时的领导者和海外的华人华侨独具慧眼。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要建一所大学,需要改革的勇气和大智慧,下这个决心不容易。在当时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要建一所大学谈何容易啊!有一些华侨同胞怀疑,但市委、市政府还是下决心要建,因为一个地方要发展,必须有文化,文化就必须要有人才,要有人才就必须有教育,而且必须是高层次的教育,才能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当时可能还没有人意识到人才强国、强市的意义,但我市还是作出了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决定。
但是,江门当时的财力不足以支撑建这样一所大学,所以选择内外合力,动员全民来参与,当时是五邑两阳共同建设。五邑大学从一开始建设就考虑到长期的发展,但当时定下来由中心城市建校的模式,由市里筹资来建,整个财政的负担都是由市里面承担,相当困难,所以必须寻找出路,就是寻求华侨的支持,这个呼吁发出以后,海外华侨成立了一个海内外乡亲响应建设五邑大学委员会(响委会),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关系的出关系,大家集体把这个学校建起来。
作为一名领导者,从一开始他们就意识到,一个地方要发展,没有人才不行,没有教育也不行,而且没有高等教育就不可能有高层次的人才。一个地方完全作为人才进口市,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发展难题的;再一个,在当时教育规模有限的精英教育模式下,如果一个地方不建一所大学的话,很难从其他高校吸引人才来江门五邑建设,而且本地的学生去求学的话,在当时来讲,会有皇家永利的困难。建了这个学校,无疑给他们提供了多一个机会。现在建校20多年了,五邑大学对江门的这种贡献,它的那种价值,越来越体现出来,首先就是体现在最核心的一个价值——作为人才强市的一个高平台,否则人才强市就是句空话。现在在江门五邑各地的部门,特别是基层里面的,五邑大学的毕业生是非常多的,从市委、市政府到下面的各级政府,都有很多五邑大学的学生,企业就皇家永利了,我们的学生都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2万多毕业生,70%是留在江门五邑;再一个就是,我们还培育了几万继续教育的学生,还有大量的干部培训,所以江门很多的干部,很多企业里的人才,都是五邑大学的学生,都是五邑大学的校友。
这个人才强市的高平台建起来,有利于江门人才的聚集、人才的培养和建立一个人才高地。有了五邑大学以后,江门五邑就有了一个人才培养的摇篮,有了一个科技研发的基地,有了一个文化传承的纽带,有了一个政府决策的参谋,而且五邑大学过去、现在、将来,也依然要走内外合力办学的道路,而内外合力办学的道路,它不仅仅是说凝聚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来建这个学校,最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一个团结海内外乡亲的旗帜,通过建这个学校,它在统战意义上来讲,这面旗帜是不会倒的,而且它一直是五邑华人华侨最关注的一个热点,因为在前面他们已经这么支持这个学校,学校现在有了这样的成绩,他们感到很自豪、很骄傲。因为他们参与了这个建设,所以他们就继续关心下去。五邑大学在团结海内外乡亲方面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这个功不可没。
我觉得,五邑大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它对江门五邑的发展的意义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研发的基地,文化传承的纽带,政府决策的参谋,改革开放的动力源,团结海内外乡亲的旗帜。现在来讲,要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五邑大学就可以出智慧、出模式、出方案,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以及科技贡献。
记者:您如何理解“侨乡”?
王克:侨乡这个概念,我这里可能说得不是很严谨。我觉得应该是集中了一定数量的华人华侨的共同故乡,它不是说这里出了华侨就叫侨乡,它要集中一定数量,华人华侨要有相当规模。侨乡是相对于华人华侨而言的,它有三种概念在里面,一个是区域概念,就是说我们华人华侨的出生地和祖籍所在地;再一个是宗亲的概念,走到外面就代表一种民族,还有姓氏的起源;再有一个就是文化的概念,对于华人华侨来讲,不管你走到哪里,最终都会因为有了这么一个侨乡,在这个侨乡里,大家形成了共同的语言,有共同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传统意识、心理认同感。理解侨乡应集中在这三方面的概念。
记者:您如何理解五邑大学的侨乡特色?这个概念的内涵应该是发展的吧?
王克:原来大家理解的就是,这是一所侨乡人民办的大学。如果只是讲侨乡特色的话,它可能关注区域的概念比较多:是建在侨乡的,是侨乡人民建的。现在,侨乡特色的真正的定义,是侨乡文化特色。作为一个学校来讲,不仅是因为它建在侨乡就成了一个特色,主要的是侨乡文化特色。这个特色的形成,从历史沿革来讲,它有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物质到精神这么一个过程。特色的东西往往给人以外在的直观的印象,它总是扑面而来。外在的东西很多都是很物质的,但经过沉淀后,就逐步变成一种内在的东西,就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上,我觉得这样历炼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特色,才是真正文化的特色。
这种特色的发展,从历史沿革来讲,有三个层面。五邑大学的侨乡文化特色最早是一种自在的状态,因为它就是建在侨乡,而且它是海内外乡亲内外合力建起来的,一开始并没有有意地按照华侨大学的特色来办,但是后来,自觉不自觉地就有一些华人华侨能够共同接受的东西,比如我们学校楼宇上的一些名字,现在看起来很自然,但在改革开放初,在学校建筑上写上这些字是要很大的改革勇气的。当时,除了毛主席的名字敢写上墙,谁的名字敢写上墙啊!把自己的名字摆在那么显眼的地方,当时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就是思想解放,它也有一个过程。当时华侨文化就是这样,他们认为捐资助学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是造福桑梓,应该得到彰显,这种观念就形成了一种风格,这也是一种文化,但在当时是没有意识到的,到后来大家才感觉到它是一种侨乡文化的东西,当时它的存在是很自在很自然的。
捐钱捐物,建楼,把名字弄上去,这是早期的,但这种东西有了以后,它逐步逐步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尽管是捐资赠钱,但你有钱捐不捐啊?你未必就捐啊,大家感觉到他那种热心,爱国爱乡,愿意捐资助学,愿意有所贡献,那种博爱和感恩、慈善、和谐、和睦,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意义。现象积累多了就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就慢慢上升到精神层面,所以我们觉得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特色的第二个层面就是,进入了自觉状态,就是说我们开始主动去挖掘和认知这种侨乡文化的精髓,而且主动地用这种文化精髓来建校和育人,比如说那种爱国爱乡,博爱和感恩、慈善、和谐、和睦的文化,很自然地就被我们学校吸收,我们用这些开展了感恩教育、爱的教育;还有华人华侨艰苦创业的精神教育,我们对学生进行艰苦创业的教育,所以我们的学生就显得友善、博爱、诚实、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在我们学校是搞得比较好的,因为华侨设立了很多奖学金,我们相应地也用这种内容来教育学生。
第三个就是我们还没有达到但正在主动追求的一个层面,即追求侨乡文化的自由王国,就是说,要把这种侨乡文化,和我们要形成大学精神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从侨乡文化中间去开发这一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呼应相一致的内核,最终使它融入五邑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融入到五邑大学的各个细胞里面去,就变成了整个大学的组成部分,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气质,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和气质在逐步地形成,我们正在追求。 文/本报记者 曹乃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