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邑大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邑大 > 正文

高考前夜的咖啡

发布日期:2012-06-04 浏览量:

那些年, 我们经历过的高考

高考是一道坎,高考也是一扇窗。迈过这道坎,打开这扇窗,外面的世界会更精彩。

每一个经历过挑灯夜战、寒窗苦读的学子,在走进高考考场的时刻,都会有着各自切身的感受。你可能在高考前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也可能在高考中超常发挥或发挥失常;考后如释重负的你,也可能享受了一生中最美妙、最愉悦的时光……

一个小小的故事,一次意外的惊喜,一个动人的细节,虽然都是点点滴滴的碎片,但是它们却会深深地刻在每一个高考学子的脑海深处,难以磨灭。这些记忆的碎片,就是——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高考。

高考让我那颗死去的

读书的心恢复了跳动

讲述人:孟祥荣(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

参加高考时间:1977年

我的高考已经过去了三十四年。只是那情那景,一直好像就在眼前。那年,我二十四岁。高考也已经绝迹十二年了。那年头,本来也有推荐上大学的,但我知道那不是属于我的机遇。没想到小平同志决定恢复高考,让我那颗已经死去的读书的心,又恢复了跳动。终于,我成为了一名77级的大学生,迈进了渴慕许久的象牙之塔。

我的高考欣慰中夹杂着遗憾。欣慰被录取,遗憾没能进入自己向往的学校。这却怪不得别人。一是因为1977年初,我被县委组织部推荐,充实到县属企业去做后备干部培养,工作繁重而辛苦,在得知可以高考之后,却抽不出时间来复习,结果只能是以平时的文化底子走进考场。二是本人素来偏科,文科屡受各级老师表扬,数理化却一塌糊涂。那年,我们一共考四门: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第一门考语文,自我感觉发挥不错。可是第二门数学,一看试卷,几乎全不会做,四十五分钟即交卷离场。出来后,躺在教室背后的草地上,心情灰暗,充满了沮丧,几个小时里一动未动。慢慢地,心情恢复了应有的平静,心想,今年考不好,还有明年呢,何况这时候的我,已经进了工厂;自己的数学本来就没学好,考得不好,也属正常。况且,后面还有两门呢,如果都考得好,兴许还有希望。再说了,心态第一,再怎么沮丧也于事无补,还是平常心吧。第二天,考历史和地理,发挥也还算正常,基本没有受到数学考试的影响。一纸高考录取通知书,把我送进了华中师范大学宜昌分院——三峡大学的前身。

也因为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以致我后来的路就走得比别人艰辛,因为平台不一样,基点不一样。不过,进入大学,毕竟拥有了一个平台,能够进入知识的殿堂去涵泳,为自己今后的人生抉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路走来,站了三十年的讲台,尽管头发胡子都花白了,我仍然得说:感谢高考,它不仅让我读了大学,也让我拥有了自己喜欢的职业。

人的一生都要经历许多重要的阶段。高考,对每个人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考发挥得如何,会对人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固然,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路有千条万条;但是,能读大学,尤其是能读好的大学,对人一生的帮助也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来说,自然应该倍加珍惜这样的机会。既不能抱无所谓的态度,也不能患得患失,人还未临阵,腿已在发抖。平常心最重要,心理素质第一。其实每年考得好的学子,大多数也就是正常发挥了自己的水平。许多高考失利的,也往往是由于紧张,脑子捣了浆糊。不管前边考得如何,认真做好后面的答题,绝不轻言放弃,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考试期间,千万不要过多地去想考试以后的事情,一门心思应考,才是正确的选择。哪个城市啦,什么大学啦,以及选择什么专业啦等等,这些毕竟是分数出来之后的事情,多想无益。

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把握住自己,或许,你就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写意”的迎考生涯

讲述人:尹继红(江门市文联主席) 参加高考时间:1985年

头一天晚上,躺在床上很久都无法入睡,侧身细听妻子的动静,她似乎睡着了,便想起身去抽支烟;谁料她却在黑暗中悠悠地问:“怎么?你也有睡不着的时候?”接下来,我们几乎睁着眼睛度过了那个夜晚。虽然我们很少交谈,但是我们的心思都在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情之上,那就是女儿第二天就要走进那令人一想起来就汗涔涔的高考考场。

去年送女儿去读大学的时候,我曾经问她是否已经从内心忘记了高考这回事,我是希望她忘记的。我固执地认为,一切的学习都是幸福和快乐的,一切的考试都是痛苦和残忍的。

女儿的高考让我失眠了一夜。上一次因为高考失眠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但是,似乎,又很近,就像发生在昨天,前天……是的,就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也是高考的前一夜。那是1985年7月6日的晚上,天气很闷,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心情很忐忑。没有能够调节气温的空调,没有可舒缓情绪的音乐,我久久地一个人坐在黑暗之中的阳台上,端着一个空杯,茶水早已喝完,却不敢去添,怕惊动了父母。脑子里也许在胡思乱想,也许什么也没有想。过了不知多久,隔壁阳台的门轻轻地推开了,是同届的一位学友,他也失眠了。于是我们在松一阵紧一阵的凉风中,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这一场即将到来的博弈。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学生高考迎考的状态,仍比不上今天这么紧张,该玩,该乐的,似乎也没怎么耽误。老师也没怎么大会小会地作动员,搞宣誓之类。我们在紧张迎考的同时,班里还会想办法组织同学们轻松一下。去年女儿迎考时,我曾经去他们教室里看过,那教材和教辅书如山堆积在他们面前,将他们重重包围。他们青春的身躯在里面蜷缩成苍老的蛀虫。于是,我努力回忆我们的高考……我们没有那么多书,每一科也就那么三两本书,它的每一页都被我们摸得异常光滑,课本里的每一个字在第几页第几行我们都已经背得滚瓜烂熟。

我的迎考生涯现在回过头来看,还算是写意的。之所以用“写意”这个词,是因为我那个时候本就是个喜欢附庸风雅的家伙。那时候有一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却偏偏最怕数理化,终于熬到高二分科,我立即以一种悲壮的情怀烧毁了物理化学书籍。而在那个时候,我也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理智。从一进入高二开始,我就将文科必修的历史、地理、政治三门课程的书籍随时随身带着一本。结果,到了高三的时候,我对这三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已经倒背如流了。

说我的迎考生涯,写意其实是现在对当时的一幅场景的回忆:高三的时候多数是复习课,而我的座位就在课室的后门。就在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便常常悄悄起身,背着书包,爬到学校后面的青云山上。山上有四五棵上百年的银杏树,冠覆如盖,洒出浓荫一片。搬几块砖头,靠着银杏树粗壮的枝干翻动着书页。校园里就安静得只剩下风的声音和翻书的声音,偶然有一片银杏树叶飘落下来,正好捡起来夹在课本里当书签。至今我还保存着许多枚黄黄的银杏叶,见证着我那段迎考的日子。

事实上,迎考的字典里没有“写意”二字,它就是汗水的结晶体,每个人都不例外。在我们班上,相当部分是农村同学,他们的学习刻苦程度令人瞠目结舌。据说,有的同学在临近考试的时候身体终于顶不住了。有一位同学一进大学校园就患上了比较严重的精神方面的疾病。

那个时候,语文是我成绩最好的科目,这得益于我的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他的教学方法激发着我对阅读与写作的极大兴趣。他教我的时间很短,但是他在课堂上的那种随意、那种灵动、那种激情让我着迷。几年前,我回到老家,再次见到他,看着他满头银发以及洋溢在皱纹和银发间的慈祥,我的眼睛在瞬间湿润。

数学则是我致命的弱点,我的班主任曾经预言过我,说我的高考输赢只在一科上,那就是数学。果然预考的时候,我输了,数学考得一塌糊涂,我像一只霜打的茄子。

1985年的7月7日,炎热的夏天,我至今还会偶然梦见的这个日子,我终于作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出发了。预考的失败让我对这个日子心怀恐惧,但是我不得不出发。

为之准备的时间很长,战斗的过程却很短。而数学考试安排在第二天的上午。一考完数学,我就如释重负,回到家里,我对母亲说:“我已经赢了,我要求你奖励我。”母亲立即领着我上街买了一根五分钱的绿豆冰棍给我吃。那一年,我考了全县文科第一名。

也许考试就是人类文明进程必然的产物,古亦然,今亦然,中亦然,外亦然。文有文考,武有武试,概莫例外。想想古往今来,多少饱读诗书的士子风餐露宿星夜赶科场;多少两鬓飞霜的儒生还在出入考场求功名;文革期间,高考中断了,多少知识青年含泪饮恨空叹求知无门。而上世纪80年代参加高考的一代,无疑是相对幸运的,他们无论是在迎考以及毕业后的就业,都没有背负特别重的压力。如今,这一代人的孩子们也都在纷纷地冲上高考的战场,不知道他们是否也会如我这般再次因为高考而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夹在书中的银杏叶已经变成了褐黄色,而高考依然青春,因为参加高考的孩子依然青春;而青春,总归是好的。

那年的黑色七月

讲述人:刘红菱(供职于江门市教育局) 参加高考时间:1989年

有人说高考像一幅画,墨黑的底子上点缀着美丽的花。身在其中时,沉在黑暗中,看不到幸福,而走出来了就只看得到那些花儿了。好形象的比喻。黑色的七月一过,所有高考的记忆都成了最好的回忆。

那年高考,我清楚地记得是1989年。那年的回忆很多,印象中总是不停地记笔记,做练习,记英语单词,做数学习题和堆积如山的试卷和练习册,吃饭、睡觉、熬夜点灯复习,而且每天肿着两只大大的熊猫眼穿梭在教室、食堂和寝室之间,典型的单调而枯燥的三点一线。那时高考的压力比现在大,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点都不夸张;不像现在,那么多大学招生,考不上还可以自费。而且,那时大学生包分配,考上大学就可以改变命运。莘莘学子埋头苦学,就是为了这一考。当时,我们班有好几个考了好几届的老高考生了,他们肩负着全家或是一个家族的希望;为了这一考,他们真有“头悬梁椎刺股”的气势。教室里,也因此充斥着令人窒息的沉闷和压抑。

教室背后的黑板上写着触目惊心的几个大字——“离高考还有××天”。那个日子一天天地减少,对所有人都是一种折磨,每个人看着它就会更加诚惶诚恐地努力学习。大家每天都会刻意地避开后门而进出教室,不想看到那个飞速减少的数字。班级里一片肃杀,弥漫着沉沉暮气。同学们个个苦着脸,没人开玩笑,没人打闹,没人叽叽喳喳,偶尔会有同学伸伸懒腰发出一声怪叫,大家也只是一抬头,旋即又都钻入书本。窗外,七月的阳光明晃晃的,白花花的,刺得大家心里一阵阵发紧。现在我才知道,那种紧,原来来源于对未知命运的恐惧。

老师又习惯性地发下一大叠试卷,据说是高考猜题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共同的智慧。听着老师不厌其烦地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这个重点那个难点,我们茫然地睁着眼,在下面又是一通发呆,然后机械地按老师的要求划圈。日子就在每天与试卷的厮杀和测试中一天天溜走。

在酷暑难当的七月,我们终于迎来了高考。真到了考试,好像一切都平静下来,还记得高考的那三天,考完了语文、数学两科以后,感觉整个班的人都轻松了下来,那天晚上复习还是像平时那样。感觉那年我们文科生考试题相对容易,历史考试那天,试卷刚发下来时,我所在的那个考场爆发出一阵“扑哧”的笑声。其实越是简单我还有些担心:这么简单的试卷扣分一定很严格。

全部考完后,我们才真正如释重负,回到教室已经一片狼藉,同学们都在满天满地撒试卷。那个晚上,我们都很疯狂,被高考压抑的叛逆在瞬间被释放。那夜,我们没有一个人睡觉,恨不得把高三没玩过的时间全部补回来。

其实,我们在高考的那年,也如现在的考生一样认真过,不羁过,洒脱过,纠结过,也幸福过。只是,在微笑和懵懂中,它已慢慢地离开。

讲述人:钟国权(供职于新会区委办) 参加高考时间:1993年

“人这一生,其实可短暂了。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小沈阳说得虽然夸张,但若非刻意去想,还真不知道在一眨眼间,我所经历过的高考已经过了19年。悄然流逝了的1993年,对今天的我来说,是有点遥远了。然而,高考毕竟是我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记忆深处始终还藏着皇家永利当年高考的点点滴滴……

还记得1993年的7月,我跟报名参加高考的同学,在班主任的带领下,骑着自行车进县城,提前几天住进了城中宾馆。因为我们是农村学生,要在高考前几天进城找落脚点安顿下来,方便考试。那时的我,还是个年少轻狂的家伙,调皮捣蛋最是拿手。班主任知道我们调皮,所以入住宾馆后,只要闲了就不厌其烦地跟我们三令五申,不许这不许那……但那时候的我们,耳朵只是用来装饰而已,班主任的话就像风儿一样,在耳边刮过,然后就没了踪影。

入住宾馆第一天,因为县城人生地不熟,而且班主任监视得紧,我们除了跟班主任骑着自行车到考场转一圈“踩点”、熟悉来回路线之外,就呆在宾馆里“伴着清茶啃书本”了。或许是我们第一天的好表现,获得了班主任的信任,第二天他就开始有点儿“轻敌”了——只偶尔来巡一下房,看我们有没有认真复习。每当他离开,我们就冲到近街的窗前,眺望着外面热闹的街市,想着如果可以出去逛一逛,那该多好啊!但谁敢做带头大哥呢?班主任虽然不在场,但他余威犹存……

日子很快就过去了,考试在即。考试前夜,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邻床的同学忽然悄声说:“反正睡不着,溜出去逛逛怎么样?”我翻身到窗边瞅瞅,见街灯昏黄,行人稀疏,不禁说:“这样的街,没什么好逛的呀。”同学却已穿好了衣服鞋子,说:“走吧,我昨天发现一处好地方。”看样子,不跟他去似乎太没道义了。更何况,我心也是痒痒的,出去闲逛总比失眠强!于是,我们悄悄拉开门,像贼一样闪身而出。经过班主任房门前,我俩蹑手蹑脚,侧耳细听,确认他已经休息,才掩着嘴,压抑着内心的狂喜,逃一样窜下楼去。

出了宾馆,同学拉着我的手,大笑:“你怕不怕?”嘿,都已做贼了,还怕啥呢?我问他:“上哪儿去呀?”同学神秘一笑,说:“喝咖啡!”我吓了一跳,说:“喝咖啡?喝了咖啡,我们就睡不着了……明天还要考试啊!”同学满不在乎地说:“嘿,反正都睡不着了。你知道吗,那天我闻到那咖啡非常香!”

当年那咖啡的味道,我已经忘记了;在哪家店里喝的咖啡,也没了印象,唯独至今还记得的是:咖啡喝了,非但没使我们彻夜难眠,反而令我们睡得更香,以致第二天睁开眼睛时,天色已经大亮。当然,还记得班主任站在我们床前,厉声喝叱:“小子,要迟到了!”

策划/统筹 曹乃付 宁园

《江门日报》2012-6-1日 A16版 【 五邑风雅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