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一带一路”艺术互鉴计划(2024)广东工作营来到了江门,在五邑大学开营启航,开启“陆海之约”的文化之旅。在接下来为期7天的工作营里,来自全球8个国家和地区、近30所高等院校的青年师生们,将通过丝路讲堂、田野调查、文化展演、主题论坛等形式深入探究江门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根源,深入了解侨乡非遗的“在地”传承与发扬。
5月16日,“一带一路”艺术互鉴计划(2024)广东工作营来到了江门,在五邑大学举行开营仪式。 南方+ 黄烨倩 拍摄
“一带一路”艺术互鉴计划,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由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的大型公共艺术实践和社会美育行动。
该项目以“行走的教育”为理念,选取“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联合当地大学、艺术机构,开展跨学校、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的艺术教育改革实验。2023年,项目先后在新疆喀什、重庆、西藏拉萨、云南建水举办4期工作营,招募国内外45所高校和机构的102名高年级本科生、硕博士、中小学教师、生活达人参与,邀请25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为讲座嘉宾、工作营导师,开展丝路讲堂、田野考察、在地创作,共形成27组精彩纷呈的在地成果。
此次来到江门启航的工作营由五邑大学携手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发起。 南方+ 黄烨倩 拍摄
此次来到江门启航的工作营由五邑大学携手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发起。五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运华表示,希望这一场“陆海之约”能以美为媒,以艺为翼,立足巴渝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互鉴、学术交流和产业对接,架起合作友谊的“侨”梁。依托五邑大学中国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中国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五邑大学也将为学员们展示侨乡非遗文化视野下的艺术学、设计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成果。
参观考察小鸟天堂、梁启超故居、陈皮村、银信博物馆,体验非遗仓前舞狮习俗、非遗塘口家糍制作,与非遗传承人结对开展田野调查了解乡村美育的在地生长与发展……在江门,学员与志愿者们将以社会为现场、以大地为课堂,立足中国侨都丰厚的非遗资源,与非遗传承人结对“碰撞”,在田野调查、在地创作、社会美育与学术展演中探寻非遗背后的传承与传播,创业、文创与创新,汲取名师大家的研究智慧。
青年师生们将通过丝路讲堂、田野调查、文化展演、主题论坛等形式深入探究江门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根源。
图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王天祥讲授的丝路讲堂。 南方+ 黄烨倩 拍摄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艺术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在地的非遗艺术如何发挥它的社会美育功能,这是我报名参加工作营的目的——透过互鉴互学,寻找链接非遗与乡村美育的关键点。”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研二学生朝柯力说。早在四年前,他便在学校周边社区开展了乡村美育探索与实践,也了解到江门作为中国侨都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期待在本次深入乡村田野的工作营中找到非遗在地转化与发展的“钥匙”。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向勇表示,从喀什到江门,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他们希望通过艺术互鉴计划这个项目,来重新定义大学的人才培养与教学开展,开展一种新的模式。
图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向勇 讲授的丝路讲堂。 南方+ 黄烨倩 拍摄
“这次来到了江门,我们要去深入探究为什么海内外两个江门有如此强烈的情感连接点?侨乡非遗、碉楼建筑中藏着什么样的文化力、连接力、情感力?它们如何生生不息地延续发展了数百年……”向勇期待“一带一路”艺术互鉴计划广东江门工作营进一步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结成皇家永利丰硕实践成果。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江逸轩